石城镇石头岭村盘活的土地种上了绿油油的毛豆。钟晓丹 摄
采摘、挑选、装箱、搬运……在廉江市河唇镇灯草村辖下的大碑垌,十几名工人穿梭田间,采收紫色的茄瓜,现场一片丰收景象;旁边一片绿油油的冬瓜地,藤蔓上开满了朵朵黄花,这连片的土地已成为村里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很难想象,眼前这满眼碧绿的成片丰收田,在两年前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廉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耕地撂荒问题,把该项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来抓实抓细抓到位,并提出了确保完成减少50%以上撂荒面积的年度指标。该市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政策和机制,鼓励乡贤回乡创业,引导农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截至2021年3月22日,该市撂荒耕地复耕率达27.82%。
河唇镇种植大户罗紫静教村民挑选优质紫茄子。张思燕 摄
良垌镇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基地开心务工。张思燕 摄
撂荒地复耕 土地流转村民同走致富路
能够将荒地‘变废为宝’,大家都很高兴。”河唇镇当地的种植大户罗紫静告诉记者,去年7月,在村委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她回到家乡成功流转了300亩荒地,并种下茄子、西瓜、冬瓜、玉米等经济作物。
“流转的土地,每年400元一亩,在基地务工的群众,按一天8小时100元支付报酬。基地得到了发展,当地群众也增加了收入。”罗紫静说,如今基地的用工量需求增多,农忙时会有近20人到基地务工。
见到瓜田里挂满了可人的黑皮冬瓜,附近不少村民前来参观,并纷纷表达了合作种植冬瓜的愿望。“不管是农户个体,村合作社,只要愿意发展冬瓜产业的,我都愿意与他们合作。”罗紫静说,她回乡流转荒地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乡亲们都能在发展冬瓜产业上分到一杯羹,共同走上致富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廉江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就业,提高了村里的活力,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全启昌如今是廉江粤湘公司的主管。2019年,全启昌回到家乡良垌镇山瑶村,流转了200多亩土地,一年四季轮作辣椒、水稻、水瓜等经济作物。
“回来发展后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可以带动乡亲父老就业”全启昌告诉记者,“除了工人工资外,公司每年还会拿出3%的利润奖励勤劳的工人,去年公司发放工人工资超过60万元。”不过,全启昌也坦言,做农业常常要“看天吃饭”,有时也可能会亏损,甚至亏损比较大,“但无论盈亏,工人每天的工资都按时发放”。
石埇村的杨姨则特别珍惜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这里的工资和入厂务工差不多,但是工作时间就相对更加自由”。
村民在撂荒地上翻耕劳作。张思燕 摄
党建引领 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
廉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耕地撂荒问题,把该项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来抓实抓细抓到位,要求该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市直有关单位、各镇街道联合开展查荒灭荒工作,确保完成减少50%以上撂荒面积的年度指标。
为切实做好农田撂荒弃耕治理工作,廉江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专业大户等土地流转主体,以多元化流转主体带动土地流转,鼓励当地外出经商人士和有技术有经营能力的技术能手返乡承包撂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推动小农业向现代大农业转型,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良垌镇便大力鼓励新村仔村乡贤陈志锋回乡承包撂荒地,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发展。去年,常年在新疆、宁夏一带从事农副产品批发生意的陈志锋,主动回到家乡承包撂荒地1500亩。得知这一消息后,良垌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组织镇农办、农技站的工作人员积极协调配合其与村委对接,与农户签定合同,确保连片流转撂荒地。目前,陈志锋已经与农户签订了2000多亩撂荒地的合同,成片流转的土地涉及新圩、东桥、南桥、山心、良田5个村辖下的20个自然村,800多户农户。
今年初,陈志锋注册成立了廉江市丰晟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员20个,目前加入合作社农户已有100多户。据介绍,该合作社将推行“双季稻+冬种”轮作模式,除了早晚造水稻外,还将冬种冬瓜、土豆、辣椒等经济作物。“目前,已经有遂溪、湛江等地的企业有意向和我们合作冬种番薯和毛豆,我们正在考虑第一轮冬种,要择优而种。”陈志锋表示,他对振兴乡村的计划充满信心。
盘活土地 推动农业高质量规模化生产
土地平整、田块分割、耕土回填、通水通电……2019年,石城镇石头岭村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推进垦造水田项目,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沉睡”的土地“苏醒”了,垦造出了一批高质量的适合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的高标准农田。同时,该村还引进东方恒力公司承包土地3000亩,通过“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广东橙乡农业有限公司在塘蓬镇连片流转复耕撂荒地200多亩,积极发展种植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廉江市青平窝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将村委160亩撂荒地流转复耕种植蔬菜;廉江市金禾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城南街道流转撂荒地种植水稻;横山镇本地种植大户流转300多亩撂荒地种植水稻……
引进外地企业和发动外出人员返乡发展参与复耕,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积极作用,委托业主代耕代种,引导农民自行复耕……经过近四个月的大力推进,截至2021年3月22日,廉江市撂荒耕地复耕率达27.82%,其中安铺镇和良垌镇,复耕率分别是63.13%和51.48%,撂荒地复耕工作效果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良垌镇还积极推行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以村集体牵头、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让农民变成股民。同时,该镇还加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管理,促进土地流转复耕;成立廉江市良垌镇生态农业产业联合会,借助联合会的优势及力量,引领该镇现有的8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家庭农场提升质量、抱团发展,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复耕,撂荒地生机重现。
打“组合拳” 实现复耕责任落细落实
为继续加大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工作力度,切实防止耕地撂荒和“非粮化”,廉江市要求各镇街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减少耕地撂荒稳定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摸清当地撂荒耕地的详细情况,做到责任到人,及时制定本区域内防止农田撂荒实施方案,加快土地流转托管,加强政策宣传、技能培训等,改善生产条件,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政策和机制,鼓励乡贤回乡创业,引导农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
该市聚焦粮食面积“只增不减”的目标抓好春耕生产,明确抓好粮食生产时间表和路线图,实施压责五大行动;同时将粮食生产工作纳各级领导班子年度重要考核内容,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督办并及时通报情况。
近日,廉江市政府印发了《廉江市防止耕地丢荒工作方案》,提出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廉江市耕地撂荒复耕。
2021年3月23日下午,廉江市召开防止耕地丢荒暨2021年春耕生产工作会议。该市政府与各镇政府、街道办签订《廉江市防止丢荒责任书》,要求各镇街认真履行加强耕地种植管理,防止耕地撂荒责任,将工作落实落细到村民小组、每家每户,落实到具体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