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家务活爸妈会干。”目前的社会环境过度关注孩子的知识性学习,部分家庭的家务由家长包办,孩子不会拖地板、洗衣服,甚至不会系鞋带,与劳动“绝缘”,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了让学生们接受劳动教育,感受到劳动之美,我市初步构建了劳动教育体系,全市各学校100%按要求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基本能按照各学段的教育目标、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为生活服务,提升自理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形式百花齐放
让孩子感受劳动的真谛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唐诗《悯农》人人会背,但是耕作的艰辛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呢?为了让孩子们接受劳动教育、磨练意志,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市第八小学组织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参与到农耕活动中,在劳动中锻炼。在这里,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责任地,孩子们赤脚走进田间,小手轻捏轻放,把一株株娇嫩碧绿的秧苗插进肥沃的泥土里。近2个小时的劳动,不少同学头上满是热汗,衣服上满是泥巴,但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心上都乐开了花。记者了解到,市第八小学在社会多方支持下,与遂溪县金龟岭农庄携手共建,开发了专属“儒雅学子”的农场实践园,让学生每个学期参与一次社会劳动实践。
在徐闻县梅溪实验学校的食堂后厨,学生们按照分组,摘菜、清洗、切菜、配菜、装盘,在帮厨中感受劳动的喜悦,学校希望通过帮厨,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理念。该校还开展智慧家务特色课程,使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实现劳动教育从家庭做起。洗碗、拖地、买菜、做饭,要求学生参与家务活动后把过程记录下来,坚持手脑并用的劳动方式,使劳动意识教育和劳动技术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创新劳动教育的目的。
党和国家为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擘画了一张精细的路线图,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我市各学校结合自身地域特色和学生实际,把劳动教育贯通不同学段,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让教育形式百花齐放。从课本里跳出来,从课堂上解放出来,如同“劳动”二字的字面意义,让学生在一举手、一投足、一弯腰中感受劳动的快乐,感悟劳动的教育意义。
探讨劳动教育新模式
在各门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
近两年,各县(市、区)教育局、各学校都积极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我市初步构建了劳动教育体系。各学校建立以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为主渠道,在各门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并以劳动周开展集体劳动的劳动教育体系,全市各学校100%按要求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基本能按照各学段的教育目标、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各地各学校开展丰富的“劳动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各学校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开展了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做一次饭、刷一次碗、洗一次衣服、叠一次衣服”等家务劳动技能实践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美好生活,劳动创造”主题征文演讲和朗诵活动。
我市建立了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各学校配备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举办劳动教育培训,提升劳动教育水平。目前,全市建有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个,教育部命名的国家级研学实践基地4个、省级研学教育实践基地(营地)6个、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63个,为学生开拓校外劳动实践提供良好条件及场地。日前,省教育厅公布了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名单,湛江市第二中学(高中部)、湛江市第八小学、湛江市徐闻县梅溪实验学校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上好人生必修课
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如何开展好劳动教育?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设立劳动必修课和劳动周,要在其他课程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进行劳动教育,中职学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有明确规定,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孩子们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劳动。
各地教育局要统筹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丰富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职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特别是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实训、实习场所、设施设备,为普通中小学提供所需要的的服务。农村地区可利用土地、山林、农场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利用工厂企业作为学工实践基地,利用城乡社区、福利院、医院、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公共场所作为服务性劳动基地。推动学校逐步建好配齐劳动技术实践教室、实训基地。
今后,我市将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定期举办学生、教师劳动教育成果的评选展示活动,推动各学校抓细抓实劳动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劳动教育的开展主要依托学校,还未能充分发挥家庭在日常性劳动、社区在服务性劳动中的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级教育部门将推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拓宽劳动教育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