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今年湛江市共有38个主城区内的城中村被首次列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点位,下一步将是必检对象。(4月2日《湛江日报》)
城中村里有着浓郁的烟火气,更蕴藏着湛江城市发展变迁的记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中村的硬件设施、软件环境越来越跟不上居民的需求,其中普遍存在的消防隐患、治安风险、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广受诟病。民有所呼,当有所应。对此,找准短板、对症下药、根治痛点,不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就成了一道摆在城市治理面前的“必答题”。今年,我市主城区内的38个城中村首次被列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点位,成为文明创建的“必检对象”,无疑给城中村治理带来一次全新机遇。让文明花开城中村,让城中村变“城中景”,亟待有关各方共同努力。
据报道,3月下旬,市文明创建督导组对市区38个城中村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发现大部分处于“等待观望、无动于衷”的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出其对待文明创建的态度,更反映出一种不作为、懒作为的工作作风。正因如此,在霞山新兴街道新村,“新村路南一横巷不到100米,不按要求乱停的车有近40台”,“‘僵尸车’就停在主干道上”;“新村北四横路主干道上堆积的垃圾散发岀臭味”,“路段凹凸不平”;“村民反映,大家都知道新村被纳入文明创建点,但全村还没有真正行动起来”……凡此种种,令人想起那句网络流行语——“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让城中村变成“城中景”,办法有很多,但首先是要把态度端正起来、把责任扛在肩上。城中村安全隐患的精准治理、人居环境的显著提升、文化记忆的传承延续、社区自治的创新推动、村民生活的安全便利宜人,无不指向同一个动力源——责任与担当。不敢担当、不负责任,何谈城中村治理,何谈给村民带来幸福生活?等待观望、无动于衷,就是不敢担当、不负责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又是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开局之年,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在城中村文明创建中敢担当、出实效。在深圳,针对城中村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逐步实现了“单向管理”向“共建共治”的转变,辖区内越来越多企业党组织、社会组织主动反哺社区,努力把社区打造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转换器、服务居民的平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营造了良好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围。在这过程中,广大党员和社区党委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借鉴学习深圳的优秀经验做法,层层压实责任,让“我为群众办实事”在城中村治理的点滴中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