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革命烈士李雨山故里——吴川市长岐镇上岭村看到,该村在村口的显眼位置竖起了一座“红色革命村庄上岭村——李雨山故里”大型石碑,石碑周围绿植环绕,石碑上镌刻的五个鲜红大字“李雨山故里”,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村干部告诉记者,这座大型石碑是新近才建起来,今年2月27日举行“李雨山故里”碑刻揭幕仪式。“上岭村积极传承红色基因,擦亮红色品牌,在此之前,村里已经修建李雨山故居、上岭革命根据地遗址纪念碑、雨山小学、茂化梅边区人民解放政府旧址等,”村干部说,还里还将筹建红色革命展览馆,把上岭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入馆展览,教育下一代要继承先辈遗志,传承革命精神。
清明时节,缅怀英烈。在探访革命老区上岭村的过程中,记者向烈士故里的干部群众了解李雨山烈士的革命事迹,缅怀革命先烈,聆听红色故事。同时,记者连线采访了李雨山烈士的儿子李树均老先生,重温烈士革命故事。
雨山小学安静优美的校园环境。
革命烈士故里,处处可见红色革命印记
上岭村距离吴川市城区约15公里,车子顺着近年刚修建的、宽敞笔直的省道285线行驶,往右拐入936乡道再行驶不远,就来到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红色村落。上岭村2000多人,漫步上岭村,新房林立、绿树成荫,所见到的村中老少,普遍谦恭有礼,处处呈现出一幅美丽祥和的场景。作为革命烈士李雨山故里,上岭村随处可见红色革命印记,比如:雨山烈士故居、上岭革命根据地遗址纪念碑、雨山小学、茂化梅边区人民解放政府旧址、“李雨山故里”碑刻……这些红色印记,激励着一代代上岭人爱国奉献、建设家乡。
在雨山小学校内,竖立着一块“上岭革命根据地遗址纪念碑”,详细记载了上岭村的革命事迹。据纪念碑记载,“上岭小学是政府政务和农会、睇垌会、妇女会、儿童团、生产供销合作社的活动中心,也是党的重要交通联络站。东、西上岭村分别建立了党支部,分别有党员十五人和四人,亦分别建立了睇垌会农民武装,东以李贤高为会长,西以李茂民为会长,会员共七十五人,从中组成李崇品为组长的游击小组,都参加了良村起义。”“上岭在良村起义后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三次洗劫,烧毁民居八座二十间,在一九四七至一九四八年大扫荡期间,遭六次围剿,被捉九十三人。面对白色恐怖,无一人授敌自首。在革命斗争中,李雨山、李贤高、李崇周、李茂民、李华康、李就详、李华胜壮烈牺牲,其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深受世人景仰。”
村干部说,革命先烈的奉献与家国情怀,是他们村庄的荣耀,给上岭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上岭村发扬“敢为人先、爱乡爱家”的老区精神,加大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同时积极培育乡贤文化,鼓励乡贤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养殖经济,推动红色旅游,在乡村振兴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记者在上岭村采访时,电话连线到了李雨山的最小儿子、身在广州的李树均老先生。他通过电话和微信方式,向记者讲述了父亲李雨山烈士的革命故事。“父亲虽已远去,但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却穿越时空,永不消逝。”李树均感慨地说。
李雨山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李雨山1915年9月出生于上岭村。祖父、父亲为了使雨山日后光宗耀祖,不惜掏尽老本供他读书。李雨山在上岭村读了6年私塾,15岁转到化县山口村陈博泉家去“开讲”,在那里学习了3年,18岁那年考入梅菉市私立六堡小学读高小,1934年毕业,因无钱升学而回家务农。不久,李雨山被邻村地主聘为家庭教师,一连教了3年。那时,祖国的大好山河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胸怀壮志的李雨山,无论是对学生讲课或与亲朋挚友交谈中,他都流露出一种为解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不惜赴汤蹈火的激情。他常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好男儿应当以身许国,拼洒热血护神州!”1938年春,上海、南京、太原等地相继沦陷。此时,适值爱国将领张炎将军在南路任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主任,在梅菉举办广东省第十六干部教导队训练班,培训南路抗日自卫团的骨干。李雨山毅然辞去教师职务,参加训练班受训。在训练班受训期间,李雨山接触了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谢玖,在谢玖的培养教育下,1939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张炎的学生总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学生总队被国民党当局强令解散后,李雨 山被党组织派回原籍任岭尾乡的副乡长。1942年,岭尾乡与横溪乡、横塘乡合并为三民乡,李雨山被任命为三民乡的乡长。在任期间,他不忘初心,利用合法身份为人民谋幸福。
李雨山在良村和上岭领导群众组织生产合作社和成立垦荒队。生产合作社以群众自愿集股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当时几条村共集中了1000多股,购进棉花,通过各村的姐妹会,组织妇女纺纱织布,统一经销,抵制了投机商贩对棉花、棉布的抬价和压价,使群众收入有所增加。合作社成立后,又在东、西上岭和良村、那熟等村组织两支共400多人的垦荒队,开垦荒地成千亩,种上棉花、甘蔗、番薯、眉豆,发展了生产,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李雨山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他当了“乡长”之后,处处维护群众的利益,支持群众以吊耕进行抗租,以派税代替抽丁,有力地制止了土豪劣绅逃避征兵征税,向贫苦人民转嫁负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三民乡人民安居乐业,全乡群众对李雨山更加拥护和爱戴。
1943年春,日军占领了广州湾及雷州半岛,南路人民迫切要求奋起抗日。而南路的国民党反动派却倒行逆施,变本加厉地摧残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无比痛恨。翌年秋,中共南路特委遵照南方局的指示,部署各县党组织要积极准备抗日武装起义。李雨山在黄明德的直接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和领导三民乡及邻近村庄的武装起义(“良村起义”),因为李雨山在任乡长期间,不但在政治上、组织上和军事上为起义作了充分的准备,就是在统战和策反上,也为武装起义铺平了道路。
把革命老区建设好,就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
1945年1月15日,良村、东西上岭、下苍、那熟、里塘、郑山等村庄的青壮年农民和三民中心小学(包括分校)的高年级学生数百人,在良村小学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李一鸣大队,大队长李一鸣,政委黄明德,李雨山任副大队长兼第一中队长。不久,上级派梁弘道重组领导机构,梁弘道任大队长,黄明德任政委,李一鸣任副大队长,李雨山任第一中队长。1月19日,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梁弘道大队被编为第二支队第四大队。2月初,队伍在南巢被打散,大队长梁弘道牺牲,副大队长李一鸣逐步收编溃散人员近100人,与二支队第三大队重新组合成一支约160多人的队伍。队伍刚成立即受命向群众基础薄弱的茂西地区进军,在木坑塘村被敌重兵突袭,部队损失惨重,李雨山负伤。
李雨山负伤突围,几经曲折回到家乡,李雨山到广州湾寻找党组织,收容部下。在党的领导下,李雨山在茂、化、梅地区坚持隐蔽斗争,全力恢复党、群组织。1947年,李雨山任茂(名)化(州)吴(川)梅(菉)边区工委委员、茂化梅边区区委书记及边区区长。李雨山重视发展党员,他经常教育党员“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受死不受辱”,要有革命气节和自我牺牲精神。李雨山也用生命实践了他生前的箴言。
1948年2月11日,已奉命撤离原地的李雨山得讯,国民党在东上岭村捉了30名男青年,声言要全部杀掉。李雨山部署其他人转移,他与李雅南手枪队留下来营救这30位青年。他三度深入虎穴龙潭,到乡长李耀东的家交涉保释这30名青年。狡猾的敌人探知李雨山的撤退计划。第四天,30名被捕青年虽然被释放了,但李雨山他们却在坡儿尾村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李雨山指挥大家分头突围。已经突围冲出村边路口的李雨山突然想到还有一些重要文件未收藏好,于是又迅速奔回村内。当他处置好文件,再度从原方向突围,冲到顿流村的一个荔枝园时,却被前面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包围过来的一路敌人在鸡笼岭上架起机枪向他扫射,李雨山腿部中弹。他深知自己无法走脱,就拿过牺牲战友的手枪,连同自己的两支手枪一字儿摆在面前,沉着、镇静地向敌人射击。当他打完一支枪的子弹时,就把手枪零件拆开,扔到小河里去,接着又拿起第二支手枪继续射击。第二支手枪子弹打完了,又把零件拆开扔掉,继续拿起第三支手枪射击。这样直打到第三支枪剩余最后一发子弹,然后,视死如归,不慌不忙地用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饮弹存节。1983年9月,李雨山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李雨山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不灭,他用热血铸就了永远的历史丰碑!”上岭村干部感慨不已。他们告诉记者,没有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和贡献,就没有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革命老区建设好,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上岭村是有着厚重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区,该村将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抢抓发展机遇,实现乡村振兴。
村干部对记者说,上岭村未来将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爱乡爱家”的老区精神,将李雨山烈士百折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内化为战胜各种困难的坚定信心,近期将筹建红色革命展览馆,计划将上岭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入馆展览,同时将加强对红色故事的保护和挖掘,以红色文化为载体,让周边群众更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继往开来,引导村民和乡贤共同将上岭村建设得更红、更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