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在海鲜“吃货”圈颇具名气的湛江,每临开渔后的两三天,不少资深“吃货”便半夜驾车,直奔江洪、企水等传统渔港。现在,又到了“吃货”们的“备战”时刻。对此,资深的水产收购商多次对笔者表示不解——江洪近半的渔船在霞山渔港上货,市民又何必舍近求远多走90公里?
“吃货”们舍近求远的背后,既有一窥渔港小镇“天光圩”的新鲜感,又有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去年疫情防控战初起之际,一位在超市化妆品柜台工作的街坊,就为家里买不到75%的消毒酒精而烦恼,殊不知其柜台里摆满的花露水,主要成分就是75%的消毒酒精。
如今的传统渔业已“鸟枪换炮”,多年前已实现渔船“木改铁”,作业航程大增,船上卫星导航、电动网具一应俱全,往往海上一收网,船老大便电话联系收购商,定下渔货上岸交接转运的时间地点。大宗品种的渔货交收购商,零散品种的渔货便在码头现场处理。常上夜班的都知道,凌晨一两点钟,椹川大道上常出现装载泡沫保温箱的小货车,往霞山方向驶去。不光江洪,连外罗、硇洲、东里的渔船,也是霞山渔港的常客。
不谙行情当“菜鸟”,在所难免。毕竟,干好哪一行,必须熟知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