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传承湛江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2021-09-19 10:22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关月

9月16日,《湛江通史》首发式在湛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湛江本土历史文化研究迎来了里程碑的一刻。(9月17日《湛江日报》)

作为湛江历史上第一部完全意义的通史巨作,《湛江通史》甫一面世,就成了口口相传的“爆款”。在湛江日报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留言区,网友纷纷发问:“请问哪里可以购买呢?”“持有湛江户籍能打折吗?”“建议提供购买途径,让更多市民了解家乡历史。”“不了解家乡的历史,现在可以补上这一课了。上链接啊,马上下单。”这份“先睹为快”的热切,洋溢着知我湛江的渴望、爱我湛江的深情。

早两年,拍得出“乡愁”、做得出“妈妈的味道”的李子柒走红,有人惊艳于她视频里的唯美画面,有人感叹于她营造出的乡村风情。李子柒的成功,在于热爱,爱生活、爱家乡、爱文化。没有对家乡的深切热爱,就拍不出这样带有“乡愁”的作品。也正如报道中司徒尚纪教授所说,“对一个地方的地情、历史都不熟悉,就谈不上热爱这个地方”,“要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必须对家乡的历史有所了解”。

《湛江通史》,就是我们补上本土历史课的最佳教材。笔者过去住在椹川大道旁,常听有人误读为“湛川大道”,每到遇到这种情况就很不解,为什么是“椹川”而不是“湛川”呢?看了报道才发现,原来历史上广州湾地域设椹县、椹川县、湛川巡检司,当年辟建省辖市曾有人提出取名“椹川市”。“椹川大道”,或许就是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吧。最近传得火热的雷州在建“擎雷书院”,“擎雷”二字原来也有典故——《湛江通史》中记载,擎雷山为湛江名山,亦作惊雷山,古籍称为“雷州半岛之脊”。《方舆纪要》记载,擎雷山“府治之案山也,擎雷水出焉”。古有擎雷山、擎雷水,今有擎雷书院,不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有报道中提到的“那”“调”“麻”“马”“潭”“博”“昌”“畅”“茂”“迈”等语音起首的地名,是湛江原居民所用古越语留下的遗存。再查查资料,原来古越语里“那”是田,“潭”即池塘,“调”指地或坡,“麻”为村寨,“迈”系树木果林。原来,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市肌体里,我们身边处处皆有“历史”,而《湛江通史》就是帮助我们发现身边历史文化的“钥匙”。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涵盖从古至今湛江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内容的《湛江通史》,无疑是一本可供汲取历史经验与智慧的“工具书”。比如报道中提到,西汉时在雷州半岛开设的徐闻港,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汉武帝曾派出宫廷的黄门译长带领应募船员,携带黄金和丝织品,从徐闻港出发前往东南亚各国进行外交和贸易活动,这些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如今,湛江成为“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在对接海南自贸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作用巨大。一场跨越两千多年的使命“接棒”,在新建的徐闻港生动上演。“大船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智慧港口”发展如火如荼,“海上通道”设计充满希望,两千年多之后,这片湛蓝必将再一次惊艳世界。从《湛江通史》中,我们不仅坚定了经略海洋的信心决心,还可以看到这两千多年来湛江港口发展的经验与智慧。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传承湛江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不妨就从这部《湛江通史》开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