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市妇联、经开区妇联、文明慈域社工中心在海滨东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举办了社区垃圾分类“家”行动垃圾分类知识讲座。(据9月23日《湛江日报》)
自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以来,湛江市分类覆盖率大幅提升,分类成果初步显现,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意识到,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创新方式、规范流程,积极向走在垃圾分类前线的城市学习,不断提高知晓率,增加参与率,保证满意率,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进一步看,垃圾分类表面上是物理分拣,实质上却是生活理念的变迁。涵养文明的举措和能力,同样是治理能力的体现。因此,实行垃圾分类,意味着要让市民改变垃圾混合处理的旧习,向新的处理习惯转变。当前,不少地方在推广垃圾分类过程中,往往忽视民众习惯的养成,短期措施、手段多,普及理念、长效管理措施少,最终让垃圾分类的推广难以为继。总结一些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我们看到的是环保教育和宣传垃圾分类理念先行。
通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可以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效率,从而减少生活垃圾焚烧、填埋过程中产生的空气和水体污染,降低填埋场等垃圾处理设施对土地的占用,优化人居环境,保障城市生态。推行垃圾分类管理,还能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公德意识。鉴于一些市民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我们就有必要对垃圾分类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市民正确认识垃圾分类这件事。
让垃圾分类“习惯成自然”,需在分类知识普及和文明培育等方面下功夫。社区、学校、机关单位、环保组织等,要长期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市民正确认识垃圾分类这件事,从环境、资源的角度重新看待我们每天丢弃的垃圾。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不但需要配套的法律制度,更需要日常生活中恒久的坚持。总之,基础工作做扎实了,自然水到渠成,垃圾分类定能成为生活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