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州市图书馆四楼的特藏书库(古籍库房),保存着许多雷州的地方文献与古籍。在这个铺就红木地板、充满书香气息的房间,工作人员拿出了一本绿色封皮、烫金写就题目、书本厚度堪比《辞海》的书——它就是《雷州歌大典》。
作为雷州歌的一个保存载体,这本《雷州歌大典》收录了古今雷歌成千上万首,全面记录了雷州歌的历史变迁和表现形态,具有较为重要的文化价值,成为传承雷州歌的可贵范本。
“雷歌状元”黄新。记者 林艳芳 摄
歌王“熬出”《雷州歌大典》
雷州半岛东濒南海,西临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相望,讲雷州话人口近500万人。
先人传下的雷州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雷州人。雷州歌也称“雷歌”,即雷州半岛的民歌。它与客家民歌、潮汕民歌、广府民歌合称为广东四大方言歌。据文字记载,雷州歌于宋代已开始流传,至今已数百年。
何希春研究雷歌已30余年,雷州半岛认识他的人都叫他“歌王”。他使雷歌飘出雷州半岛,让全国、让世界了解雷歌。用“煎熬”这个词来形容何希春的努力再恰当不过。100多万字的《雷州歌大典》在他带领下编纂,努力3年终于问世。
“这部大典刚好4斤。”何希春手捧飘着墨香的《雷州歌大典》笑了。在一张照片里,记者看到了与他一样高的文稿资料。
《雷州歌大典》分为歌选篇、榜歌篇、“姑娘歌”篇、故事掌故篇、人物篇、大事篇、评论篇、荣誉篇和歌韵篇等九大篇,1160页。何希春说:“我们注重从历史的深度去挖掘,搜集到古今歌集96本,古今歌榜800多期,‘姑娘歌’5000多首,其中供初学‘姑娘歌’的教练歌母册8本,《歌谣集成》14本,还有流传于民间的雷州歌3万多首以及大批相关的文字资料。”
著名民俗学家叶春生写道:要了解雷州,读懂雷州人,请听雷州歌;听不懂,就看这本《雷州歌大典》吧。
“雷歌状元”笔耕不辍
黄新,广东省非遗雷歌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土生土长的雷州人,黄新从十几岁就开始学雷州歌谣,婉转的雷歌音韵和不同的雷歌节奏让他着迷。
1981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黄新从乡下到雷州古城做工程。在县城里,他被各种各样的赛歌所吸引,因为之前有丰富的雷歌积累,他参加了很多雷歌联赛。他第一次参加比赛就获得第四名,这让他对雷歌更加痴迷,从唱雷歌、学雷歌到写雷歌。
黄新就这样一直坚持参加雷歌比赛,在1988年《湛江日报》和海康县雷歌研究会联合举办的首届“雷歌状元大奖赛”中,黄新凭借着一首《雷州好》夺得“雷歌状元”的称号,从此名声大噪。
何希春在书中就夸赞道,黄新这首《雷州好》抓住了雷州土地肥沃、地大物博的特色,同时紧扣政治时事,取材立意、谋篇布局、表现手法均有其妙处,其登上榜首确是实至名归。
邓景星,是黄新因雷歌相识相伴的好友,也是雷歌创作大家,被称为“雷歌艺苑一枝花”,也曾在后来的“雷歌状元大奖赛”中夺得“雷歌状元”。
二人同为雷歌代表性传承人,同为“雷歌状元”,同为歌友,同在做文化方面的工作,黄新曾为雷州市文化馆馆长,邓景星曾是白沙镇文化站站长。
退休之后,两位老友也不曾闲下,两人在同一个乐团,团里有人写歌、有人唱歌、有人拉曲,做老年人喜欢的音乐。两人的创作经历都非常丰富,黄新著有《黄新雷歌作品集》等书,邓景星则有《邓景星雷歌选》等书,少说也创作了不下一万首雷歌,两人均为饱经历练的“歌场老将”,坚持不辍创作,传承雷州文化。
“雷歌状元”邓景星。记者 林艳芳 摄
父状元子亦状元
雷州歌,虽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雷州民间艺术的瑰宝,但由于受到潮流文化的冲击,如今爱好雷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大家基本只有在一年一次的年例时听听,想找到一个有雷歌创作才能的人更不容易了。
在1997年春节之时,雷州市雷歌研究会和雷州市个协联合举办的即兴(笔试)雷歌状元赛中,黄新的儿子黄余武创作的《扶贫济困》获得了一等奖。当时获第三名的歌手郑马华就用“父状元子亦状元”来夸赞黄新父子俩。黄余武参加湛江特呈岛举办的“春风杯”雷歌精英创作邀请赛,雷州市雷歌研究会、文化馆、各个城镇举办的春节雷歌赛,也有不俗的收获。黄新父子俩在雷歌创作中都有着自己的不同成就。提起儿子,黄新也是眉开眼笑,一副非常自豪的样子。
从宋代开始出现雷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千百年间,雷歌沉淀成型,口口相传,万众同歌。“它除了是雷州人流传给后辈的歌谣,更是流淌在雷州人血脉中的文化。说雷话、唱雷歌,就是雷州人。”黄余武说。
现代科技助力传承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也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才能赢得更多年轻人的欢心。虽然黄新并不会用这些流行于年轻人的短视频软件,但这并不妨碍他知道有这件事情。“现在快手、抖音上都有很多雷歌作品了,你们可以去看下。”
他还提到,自从雷歌比赛的歌榜在微信公众号上一同公布后,越来越多人参加到雷歌比赛中。老一辈的人喜欢看张贴出来的榜单,而年轻人则更喜欢直接从手机上获得信息。就像改革开放40周年举办的雷歌比赛,获奖的选手也喜欢把获奖的推文发给其他人看,喜欢对别人说“我也是上榜的人”。现代科技与互联网,让更多人有了参与雷歌创作的热情,也让更多人了解雷歌。
微信这个社交软件对于黄新来说并不陌生。他和他的歌友们也常常在微信群里进行雷歌创作。“你的雷歌在微信群里发出来,大家都知道了。”人们在群组里一唱一和,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和隔阂,想写就写,想唱就唱。雷歌除了像以前一样靠人们口口相传,互联网推动了雷歌更好地发展与传承。
黄余武也认为,雷歌传承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会讲雷州话,就会唱雷歌,只要雷州半岛还流传着雷州方言,雷歌就不会消失,但是要雷歌广泛流传,还需赋予其新的活力,让更多年轻人和老年人一样爱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