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为全力推动大数据社会治理先行先试,走在前列,雷州市村级组织监督云平台全面上线运行启动仪式在附城镇举行。 (10月13日《湛江日报》)
基层权力监督、基层社会治理,离不开基层群众的参与。雷州市村级组织监督云平台全面上线运行,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指尖上的监督”的全新体验。这种依托大数据应用推动基层治理智能化、加强对“小微权力”监督的做法,无疑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
村级权力虽“小”虽“微”,但直接关系农村群众切身利益,权力更加集中,廉政风险也更大了。在过去,要发挥群众力量监督“微权力”、发现“微腐败”,确实有难度。一些“微权力”游走于法律法规的边界,时而打下“擦边球”,群众很难发现;一些“微腐败”早已成潜规则,掩藏在不规范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下,并不容易识辨。更有个别基层村干部找出各种各样理由,对应当公开的村务资料等掩藏不发或有选择地发布,在群众监督的“阳光”之下,硬是辟出了一个藏污纳垢的阴暗角落,企图让“阳光”照不进去。固定公开栏虽在阳光之下,但个别村民心有顾虑,于是不敢走近、不敢“监督”。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微腐败”就会滋生蔓延。
村级组织监督云平台的建立,就是针对基层监督种种短板与漏洞的“有的放矢”。
一方面,云平台将需公开监督的项目清单化,每个镇村都需“按单”依法公开相关信息,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基层干部的权力运行,什么该“晒”、怎样去“晒”,一清二楚。比如笔者所加入的“英利社区居委会”,登入“三资管理”栏目,就可看到每一笔支出的“晒单”,“人大换届选举经费”“补助款”“村居委换届选举经费”等的具体数额、交易时间一清二楚,还可以看到账户余额。通过云平台,传统的干部“墙上贴”“口头传”转变为群众“手中推”“指尖读”,营造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洁氛围。
另一方面,村务上“云”、监督上“云”,有利于基层群众监督习惯的形成。由于隔着屏幕,因此村民能更加放心地浏览、监督。而且由于监督方便,那些原本不太过问村中事的年轻村民、外出务工村民,闲暇时可能都会打开微信小程序看看。那些对村中事务本就关心的村民,更会成为云平台的“常客”,有空就刷一刷——从“敢于监督”到“便于监督”,再到“乐于监督”,良好的常态化监督链条由此形成。
而且从村民办事的角度来看,“网格化管理”“基层调处”“群防群治”等板块都将相关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一一公布,让村民知道事情找谁办、怎么办——省心、舒心、放心,“指尖上的监督”同时也带来了“心尖上的服务”。更为关键的是,云平台具备“一键反映”功能,平台管理员综合运用平台分析、统计、搜索等技术,可从后台查看村民的留言反映和对具体单位、具体岗位工作人员的评价。这是一个“监督关口前移”的重要变化,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监督执纪中,让问题更加聚焦、监督更加精准,通过不断提升监督治理效能,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达到为群众办实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