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等单位组成的调研组到我市调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0月24日《湛江日报》)
10月24日《湛江日报》刊登一则《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消息,主要内容是省调研组到我市调研心理健康教育,文中罗列出一项数据——今年上半年,市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队围绕“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考前心理辅导”等主题,开展心理健康宣讲19场,受益群众近万人。在湛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原则上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不久前,话题“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24.6%”上了热搜。最新一次全国4至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有2/5左右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让心理健康成为“必修课”,让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已迫在眉睫。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心理教师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湛江在省内率先由市卫健系统和教育系统联合组建心理危机干预团队,是下了一步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先手棋”。而从城市治理的角度来看,这步“先手棋”更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一着妙棋。建设文明城市的核心是人的和谐,而心理健康是人内在精神和谐的基础。可以说,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社会安定有序的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在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上的以点带面,应为湛江文明城市创建的一大亮点。如何继续挖掘这一亮点的“后手”,起到落一子而活全局的效果,值得我们思考。
最近,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湛江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宣布不少“硬核”举措。比如:385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周末全面停课;周一至周五晚上补课时间不得超过晚上八点半;做好校外培训机构的风险研判工作,严防出现“卷钱跑路”……在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可能会给部分学生和家长带来一定的焦虑情绪,发出诸如“孩子课内没学好,自己确实不懂辅导,怎么办?”这样的疑问。因此,心理健康辅导应同步跟上,下好“先手棋”,为“双减”政策落地提供支撑。家长也应借此契机,主动改变“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心理健康”的观念,不仅要帮助孩子减轻学业负担,更要帮孩子减轻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