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红树林:珍稀物种的“庇护所”

2021-11-04 21:50 来源: 作者:文/记者钟文辉 覃宇 陈荔雅 图/摄影爱好者程立

勺嘴鹬。

11月4日清晨,湛江爱鸟协会摄影师程立一行驱车前往雷州市土角村附近片区的红树林,寻找在港城停栖、越冬的朋友——全球濒危珍稀水禽“比熊猫还稀有”的勺嘴鹬,赶赴一场与候鸟的“约会”。

穿过郁郁葱葱的“海上森林”,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水鸟的天堂,小白鹭、青脚鹬、红嘴鸥、泽鹬、大滨鹬、黑腹滨鹬、环颈鸻已经如约而至。群鸟飞舞,鸟影翩跹,原本平静的海面上泛起阵阵涟漪,各种水鸟正在宽阔的滩涂上觅食、戏耍,尽情享受着秋日的阳光。近年来因当地有关部门生态保护措施得当,湛江地区的红树林已然成为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

“多亏了这些红树林,湛江的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鸟儿前来湛江过冬,成为湛江一道亮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到红树林拍摄照片。”程立告诉记者,这些年湛江红树林出现了特别多鸟类,自己见过的珍稀鸟类就有二十种左右。

红嘴巨燕鸥、黑嘴鸥等鸟类正在恬然休憩。

在湛江湾观鸟,是城市一景。每到秋末,成千上万的候鸟飞来温暖的湛江越冬,成为了红树林“常客”。近年来,更是屡屡见到珍稀物种前来,勺嘴鹬、黑嘴鸥、黑脸琵鹭、东方白鹳、中华凤头燕鸥、遗鸥、黑嘴鸥、大滨鹬……这些存量甚少的“稀客”已成为了湛江人的“老友”。

“海上森林公园”成为“候鸟乐园”

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候鸟不远万里,风餐露宿,飞往湛江红树林开启“越冬模式”,在此停栖、觅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自然资源丰富的红树林为候鸟们提供了一个适宜的栖息环境。

自古以来,雷州半岛是候鸟越冬、栖息的圣地,人鸟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因区内红树林滩涂广阔,潮沟纵横发达,风浪较小,四周与之贯通的河道众多,滩涂红树林、池塘、农田等湿地相互交错,俨然一座座“海上森林公园”,又因生境完整,食物丰富,是鸟类越冬、栖息的良好天然场所,成为“候鸟乐园”。

“每年春、秋两季为候鸟迁徙季节,由于环境保护得当,林区内的生物多样丰富,因此吸引了众多候鸟觅食,其中不乏珍稀鸟类。”据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涨潮时,大片红树林会被海水淹没,成为鱼、虾、蟹、贝类等生长繁殖的庇护所;等到海水退去,红树林又会成为各种鸟类觅食的天堂,给候鸟营造一个安全安静的栖息环境,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加油站”及“避风港”,一副鱼肥鸟儿多的景观油然而生。

诚然,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已成为湛江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靓丽窗口以及我国环境资源保护与工业协调发展的一个典范,将进一步提高湛江生态城市形象,展现了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群鸟低飞觅食。

多种珍稀濒危动物齐聚红树林

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有大量候鸟在此栖息繁衍,巡护监测记录到越冬水鸟近70种5万多只,包括各类世界级、国家级的濒危、保护物种,可谓国际化“候鸟乐园”。

“而鸟类之外的陆生脊椎动物,尽管有长期监测,但保护区内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兽类的物种及分布情况仍不清楚。”根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文献,2017年研究团队对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

据调查结果显示,确认保护区内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分别为18种和13种,兽类21种,东洋界成分占绝对优势,并且华南区成分具有较高比例。当中拥有我国特有的爬行动物中国壁虎,此外,虎纹蛙和大壁虎为我国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两栖动物类别里还有海陆蛙也被评估为濒危物种,而尖舌浮蛙被评估为易危种,被评估为近危利的有长趾纤蛙、台北纤蛙、圆蟾舌蛙和花细狭口蛙4种。”据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研究院张先生介绍,在保护区内,爬行类中,三索锦蛇和银环蛇属于濒危种,铅色水蛇和舟山眼镜蛇被评估为易危种。哺乳类中,小灵猫和红颊獴被评估为易危种,花面狸被评估为近危种。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的物种具有特有性和珍稀濒危性。因此,红树林湿地在放浪护堤、保持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保持河口海岸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越发明显和重要。

红树林是财富,是宝藏。“建设和管理好湛江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需要一系列持续有效的积极措施。”湛江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表示,除了政府及管理部门重视红树林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外,仍需要持续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对红树林的保护意识,“要让他们知道红树林的各种资源就是最大的财富和宝藏,属于大家,是他们现在的也是将来子孙后代的。”

保护赖以生存的“海上森林”

“在保护意识不高的民众看来,红树林与日常生活关联不大,但实则在生态平衡中起着特殊且重要的作用,更是多种底栖动物、陆生脊椎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岭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大二学生冯同学说,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聚集了两栖、底栖生物、兽类、鱼类、爬行类等动物,保护区内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基因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是不可多得的,是极其珍贵的。

因为从小喜欢各种生物,冯同学选择来湛江读大学,选在拥有我国面积最大自然保护区的城市钻研生物学,保护红树林湿地的职责,他也将扛起职责大旗,从身边做起,知行合一,感染他人。

据学者评估,认为过度利用、生境丧失和人类干扰会是哺乳动物最主要的致危因子。红树林湿地的滩涂曾因长期人为干扰,各种生活垃圾、渔业垃圾、水污染等对红树林造成不良影响,但随着严格控制陆源污染排放和加强管理,妥善处理好了红树林保护与经济建设间的关系。在保护区人员以及鸟类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鸟类名录中的种类数量由原来的297种提升到305种。保护区内有贝类37科76属110种,有鱼类15目58科100属127种,其中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中贝类有28种、鱼类有32种。

如今,红树林构筑的这片生态宝地不仅成了珍稀物种的“庇护所”,也成为越来越多生物的乐园,它们在湛江流连忘返、繁衍生息,正是湛江“碧海蓝天  鸟语花香”这张生态名片最鲜活的佐证。

勺嘴鹬。

珍稀物种知多少(科普链接):

勺嘴鹬,又名琵嘴鹬或匙嘴鹬,嘴黑色,基部宽厚而平扁,尖端扩大成铲状,是一种小型的涉禽,仅在极少数的冻土层地带上繁殖,并在东南亚的湿地过冬,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据国际鸟盟调查显示,最近50年来,勺嘴鹬数量急剧减少,1970年时尚有近2000多对,目前全球成年个体数仅约600只,因此被誉为比熊猫还稀有的鸟类。

近年来勺嘴鹬工作组出版的调查数据显示,雷州湾地区是除了缅甸莫塔马湾(越冬种群约160-220只)和孟加拉海岸(越冬种群共计约80只)之外最大的勺嘴鹬越冬地。

黑脸琵鹭,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态优雅,又被称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黑面琵鹭现时只活跃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仅见于亚洲东部,其特征是全身羽毛大体上为白色,有黑嘴和黑色腿、脚,前额、眼线、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鲜明的“黑脸”。目前,全球约有5000只。

黑脸琵鹭分布区域极为狭窄,种群数量也极为稀少,是全球濒危珍稀鸟类,它已成为仅次于朱鹮的第二种最濒危的水禽,国际自然资源物种保护联盟和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将其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中,中国亦于1989年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类保护动物名录,现为中国二级保护动物。

黑嘴鸥,嘴黑色,脚红色。夏羽头黑色,眼上和眼下具白色星月形斑,在黑色的头上极为醒目。全球性濒危,种群数量稀少,仅在中国东部沿海有几处繁殖地:辽宁、河北、山东及江苏盐城。越冬分布于南部沿海包括香港。根据国际鸟盟2011年的调查数据估算,全球约有14,400只成鸟,种群总数约21,000-22,000只,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ICBP)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和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易危物种(VU)。

遗鸥,是鸥科渔鸥属的鸟类,是世界级濒危的候鸟,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如今,全球遗鸥数量约为1.2万只,繁殖地集中在蒙古国(数处)、哈萨克斯坦(2处)、俄罗斯(1处)和中国(1处),其越冬地在中国和韩国亦有发现。

(来源:湛江日报)

编辑:何海清、陈志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