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乃中国文学史“建安七子”之首,年少成名。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曰:公元191年,长安,才学闻名而备受敬重的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急忙出迎,连鞋子都穿倒了。14岁的王粲年幼身矮,进门引发四座皆惊,目光不无鄙夷。蔡邕说:“他的奇才,让我自愧不如。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应该全部送给他。”后来王粲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也才三十出头。
突然要说此典故,乃是冬至后与二位本地年轻人聊收藏,小有感慨。其中一位李姓青年,乃雷州邦塘人氏,清代翰林李晋熙族人。自己从事电商销售,数年间赚得二百来万元,全部用来鉴定、购买、收藏各类家谱、族谱,尤其对于李晋熙的历史资料收藏丰厚,不少都是珍品。而他自己三个孩子读书,内人没有工作,平素节衣缩食,精打细算,一颗心全在本地文史资料上。去年,他在《岭南师范学院学报》上见到了笔者的《李晋熙<漉云斋集句>点校说明》,主动联系笔者,登门把复印好的《漉云斋集句》后三卷无偿赠送——岭师图书馆特藏室仅有前九卷,笔者费时五年之久,点校完毕,岭南美术出版社已经批准书号,出版在即,正遗憾后三卷缺失而未能齐全。
令人唏嘘而感动的是,这位小李不像吾侪——有专业背景,有师友提点,有项目经费,有大把时间——他是完全出于对列祖列宗的敬重,对文化收藏的虔诚,对本土文史的热情,这样昂贵的“业余爱好”,居然已经坚持了许多年。而且,他们对于收藏的“无师自通”,自觉地“互通有无”,主动与高校图书馆联系的专业素养,力图在粤西“形成气候”的“使命感”,都让笔者看到了湛江“创建文明城市”的实力与希望。
近来,一些歌星影星纷纷“翻车”,种种人设“坍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是坏事。因提阿奴为牵涉年轻人何去何从的导向问题。为什么一些孩子的梦想是做“明星”、做“直播”、当“网红”,因为不需要几多努力,不需要做那些“出力不讨好”的“傻事”——而有些媒体偏偏就是靠这些“明星”赚钱而诱导着孩子们。这是可怕的,因为“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预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当初看到“翟天临博士”的致歉信,说“曾经误以为自己已经到达了某一个阶段的彼岸”云云,笔者笑曰:“你不生动我还明白,你越生动我越糊涂”。笔者的弟子天天泡在外文资料里,赶博士论文累到吐血,翟明星连自己导师的名字都没有写对过,却是轻而易举拿到了博士,这又是什么导向呢。
所以,我要表扬身边踏踏实实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