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诗心从来不可无

2022-01-05 16:49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宋立民(赤坎)

2022年1月3日,102岁的郑敏走了。

“九叶诗派”最后一片叶子,就这样静静地落下。

“将我尚未闭上的眼睛/投射向远方/那里有北极光的瑰丽/诗人,你的最后沉寂/像是无声的极光/比我们更自由地嬉戏”。这是郑敏的《诗人之死》,写于1990年1月。彼时,“九叶诗友”唐祈驭鹤而去,郑敏当时70岁。

别转就是自传,悼人也是悼己。

郑敏1942年在西南联大就读之际开始写诗,老师是大诗人冯至。她的诗“善于从客观事实引起深思,通过生动丰富的形象,展开浮想联翩的画幅”。彼时她就出版了《诗集1942-1947》。进入新时期,先生开启创作的第二春,用细腻的诗笔,一边表达对于国家、土地的深爱,一边向心灵的深处掘进,写出了《心象组诗》等著名诗章。

谁说人老了就没有了诗心、诗情、诗作了呢?

严格地说,每个时代都是“诗的时代”。中国的历史是“史诗”,也是“诗史”,总是在“放声歌唱”与“血泪歌哭”的二重奏中行进。只要有足够的诗情,有审美欣赏力的文句,就有了“恋爱的前提”——年龄从来不是问题。

与郑敏先生的惨淡经营与不忘初心比起来,如今还有诗人、还有诗刊吗?如果有,那么,诗人何为?——写什么?如何写?写“饭桌上当众扣鼻屎”或者花钱买版面吗?

同时,再问一句,诗人何“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四十年前,吾侪还在读大四,省地作协就深入校园,提挈“崭露头角”的学子——笔者手边这部“21世纪通识教育教材”《中国当代诗歌史》的作者程光炜,就是彼时的师兄兼“诗兄”。那时候中文系的学生不写诗是说不过去的,而“正能量”也绝不是口号。例如诗人赵恺的《第五十七个黎明》,写过了五十六天产假之后的纺织女工,推着婴儿车去上班:“许多温暖的家庭计划,竟然得在风雪大道上制定:别忘了路过东单副食商店,买上三棵白菜、两瓶炼乳、一袋味精。”“母亲穿过天安门广场,长安街停下一条轿车的长龙:一边是‘红旗’‘上海’‘大桥’‘北京’,一边是‘丰田’‘福特’‘奔驰’‘三菱’……在一支国际规模的‘仪仗队’前,我们的婴儿车庄严行进。轮声辚辚,威震天廷。”现如今,还有这样的诗人吗?

当“一岁平安”写到“100岁平安”都可以公开出版而且“卖相甚佳”的时候,郑敏们必将边缘化。不信,你打开某度搜索“郑敏”,首先跳入眼帘的是某明星的老婆——笔者只觉得视力受到了嘲弄。

102岁的郑敏走了。笔者记起欧亨利的名篇《最后一片叶子》,那诗心绘写的叶子,是钉在生命之墙上的常春藤,怎么可能离开!


编辑:陈志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