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抗日武装起义旧址马氏宗祠。
1944年春,中共南路特委书记周楠由遂溪起程,赴重庆向中共中央南方局汇报和请示工作。董必武、王若飞、林伯渠、张明等人听了周楠的汇报后,指示南路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党建、群众、统战工作,尤其要开展独立自主的武装斗争。
起义振奋南路人民斗志
1944年7月,南路特委书记周楠从重庆回到广州湾,随即召集特委成员和有关干部传达南方局的指示,并决定以老马为中心举行武装起义,建立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武装队伍。
接着,周楠来到老马村,召集支仁山、唐才猷、马如杰、陈兆荣等人开会,传达南方局董必武、王若飞等领导的指示和南路特委的决定。同时,周楠强调必须迅速建立独立自主的武装队伍,在遂溪西北地区首先搞起一个大队。会后,支仁山、唐才猷等开展起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是加紧筹集枪支弹药,扩充各游击小组、自卫队、联防队的武器装备;二是派骨干人员到界炮、山家、豆坡等联防队去控制武装,待机率队参加武装起义;三是加紧筹集粮款和其他各种军用物资。
经过一个多月紧张的准备工作,起义的条件成熟。1944年8月9日凌晨,游击队首先把界炮联防队中杨起德的手下全部缴械,然后拉到老马村。与此同时,山家、豆坡的联防队也采取以上做法,把队伍拉到老马村。天亮后,信和乡常备队和深坭塘自卫队的部分队员以及老马、山家、后田、乾留尾、龙湾仔、斗仑、金围、山里等村的游击小组,全副武装地集中老马村,进行武装编队。其中老马、竹仔山、金围、斗仑等村的游击小组和原界炮联防队编为第一中队;山家、豆坡、后田、龙湾仔等村的游击小组和原山家、豆坡乡的联防队编为第二中队;山内村游击小组和深坭塘一带的部分常备队、自卫队人员编为第三中队。三个中队合编为一个大队,共200多人。
上午10时左右,武装起义大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开始,支仁山代表中共南路特委宣布遂溪人民抗日联防大队正式成立,并宣读了委任令:马如杰任大队长(该大队撤离老马后由唐才猷任大队长),陈兆荣为大队政治委员,林杰为大队参谋,陈开濂为联防区主任。大队下设三个中队:第一中队长洪荣,指导员陈慎辉;第二中队长郑世英,指导员李绍香;第三中队长李鸿基,指导员李晓农。接着,支仁山在大会上向大家分析了雷州地区的敌我形势,并以深泥塘人民英勇抗击日伪军的生动事例,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励指战员们坚定抗日的决心和信心,同时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假抗日、真反共的丑恶面目。
老马武装起义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雷州半岛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转入了新的阶段,大大地振奋了雷州半岛以至南路地区人民的斗志,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三次粉碎了顽军的围剿
当地的国民党顽固派和日伪军闻讯后大为恐慌,迫不及待要把这支新生力量扼杀于摇篮之中。
1944年8月13日晨,国民党遂溪县长黄兆昌率县属反动武装并纠集界炮乡杨起德、秦荣升的反动乡队共400多人,直扑老马村而来。其时,起义大队在支仁山、唐才猷的指挥下,以中队为单位,分散驻在老马村外围,只留少数部队驻守老马村及龙湾仔、后田村一带,早已做好迎击敌人的准备。当顽军向老马村进攻时,起义大队便在江头村附近予以狙击,打退了顽军的多次进攻。
8月18日,戴朝恩率国民党雷州独立挺进支队并联合黄兆昌部共700余人,分南北两路再次围剿老马一带。在顽军兵力3倍于起义军的情况下,起义大队沉着应战,由第一中队狙击界炮方面的黄兆昌部,第二中队狙击来自豆坡方面的顽军,第三中队则跨过涧水河,折向牛牯围,直插南面之顽军后方,在第三中队的包抄袭击下,顽军措手不及,慌忙溃退。从北路进犯的顽军由于失去照应也败北。
9月7日,黄兆昌、戴朝恩又纠集县属反动武装和雷州独立挺进支队共1000多人马前来围剿。与此同时,驻下担的杨起德部亦倾巢出动。顽军从东、南、北三面进攻老马一带,妄图逼起义军向西撤退,进而聚歼于北部湾海上。然而,当顽军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向老马一带进犯时,起义军只留下一个中队,在各村队的配合下,利用夜色与其周旋,其余两个中队则突出包围圈去,分头袭击杨起德的老巢下担和黄兆昌的大本营界炮圩。顽军见起义军分南北两路捣其老巢,便急忙连夜撤兵回营,退守据点。
顽军的三次围剿,均以失败告终。
每到一村队伍不断壮大
在粉碎顽军的三次围剿之后,支仁山、唐才猷、唐多慧根据南路特委的指示,指出目前敌我双方力量过于悬殊,起义部队不能久留老马村一带,应立即打出外围去,以保存力量,扩大队伍。因此,起义部队在做好老马村一带群众的思想工作,安排好群众暂时外撤和稳定干部战士的情绪之后,于8月22日撤离老马村,转移到杨柑一带活动。队伍到达杨柑后,在龙湾仔附近又同前来进犯的杨起德部战斗过几次。数天后,起义军往东南方向经乌塘转移到螺岗岭,在泥地一带活动。
起义军离开老马村一带之后,黄兆昌、杨起德等反动武装便窜到老马村一带大肆洗劫,将老马村的民房几乎烧光。其后几天,日、伪军也前来进犯,对金围、斗仑、老马等村庄进行残酷扫荡,抢去耕牛80多头,猪、鸡、鸭等物资不计其数,并杀害一些群众。
9月中旬,起义军相继转移到中伙、城里、调村一带活动,继而转入卜巢山。在这一段转移活动中,一路上遇上连绵秋雨,加上路途泥泞崎岖,行军十分艰难,尤其在夜间,行军更是艰苦不堪。当时,部队没有一件蓑衣、雨伞,就连竹笠也很少,每次夜行军,战士们都被弄得全身泥水。然而,这支队伍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大多数战士是原来秘密游击小组的成员,全队三分之一的指战员是共产党员,所以,尽管一个多月来吃不饱,睡不好,天天转移,夜夜行军,多数是露宿僻野,或住在群众的厨房、牛棚里,但他们毫无怨言,没有一个队员离队开小差。
在一个多月的艰苦战斗生活里,指战员们上下团结一致,严守纪律,服从命令,爱护群众。每到一个地方,战士们都是自觉地接近群众,积极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搞生产,向群众宣传共产党及其军队的政策,因而深受群众的爱戴和支持。部队每离开一条村庄,群众总是依依不舍,热情欢送,有的群众还主动给部队当向导,探送情报,或送粮送菜,有的甚至把自己的儿子、丈夫、兄弟送来参加队伍。因此,起义军每到一村一寨,都增加一些新的战斗员,队伍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起义部队到达卜巢山后,扎下营寨,休整训练10天左右。卜巢村有200户人家,村中有党组织,群众仇恨日伪,痛恨国民党,拥护共产党,群众基础较好。起义军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在山上休整部队,进行政治形势教育,训练军事,学习文化。
进步青年携枪参加抗日
在此期间,支仁山、唐才猷、唐多慧等到平衡村,同当时在家养病的黄其江一起讨论如何在遂溪南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黄其江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解,指出遂溪南区四面都有敌人据点,如东面的太平圩、南面的沈塘圩、北面的城月圩、西面的客路圩都驻有敌军,所以在遂溪建立革命根据地不宜选择南区,而应选择西南区。支仁山、唐才猷等同意了黄其江的意见。
休整后,部队向南转移到平衡村。此时,中共雷州特派员陈恩前来指导工作。随后,部队一面派人往西南地区与该地区区负责人金耀烈、周斌联系,准备进军乐民一带;一面加紧筹集粮食弹药,做好进军西南区的准备。不久,部队顺利地进入了西南区。
10月1日,部队开抵乐民、吾良村。这里原是伪军占领区,群众对敌伪极为愤恨,群众基础较好,民枪也较多,尤其是吾良、海山等村。在部队的积极宣传发动下,青年群众纷纷携械前来参军,队伍迅速扩大到300多人。此时,陈恩代表南路特委对起义部队进行整编,宣布成立雷州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由支仁山任大队长,唐多慧任政委,参谋林杰,副参谋廖培南,军需陈开濂。下辖三个中队和一个政工队,第一中队长李鸿基,指导员李晓农;第二中队长王建涵,指导员庄梅寿;第三中队长李绍香,指导员肖汉辉;政工队长陈兆荣,全大队200多人。
整编后,南路特委书记周楠发来紧急指示,命令支仁山、唐多慧率主力第一大队往徐闻建立革命根据地,整编后余下的100多人由黄其江、唐才猷率领继续在西南地区一带活动。
几天后,黄其江、唐才猷率领的40多人在吾良,遭到黄兆昌率领的国民党遂溪县大队的袭击。由于敌强我弱,黄、唐只好率部撤回南区,伺机袭击了前来平衡村扫荡的100多名伪军。伪军被击溃后,平衡村10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携带10多支枪参加了抗日部队。11月,黄、唐率部转到遂溪西北地区。
(本文据遂溪县委党史研究室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