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三天,晚饭后端坐荧屏前,收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与央视联合摄制的五集电视专题片《零容忍》——没有谁安排、通知、布置心得体会,完全发自自觉——反腐牵涉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自然与本人息息相关。
自2016年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与央视新闻评论部门合作,接连制作了《永远在路上》《巡视利剑》《红色通缉》《国家监察》《正风反腐就在身边》和《零容忍》等系列反腐专题片,被大家称为一年一度的“反腐大片”“落马老虎忏悔录”。
而吾侪所以成“追剧”者,就是要在“案例教学”中思考现实,激浊扬清,明确作为党员干部——哪怕是一名退休“老干部”的责任。
案例就是警钟长鸣。看了王立科送给孙立军的“小海鲜”——到案发时累计折合人民币9000多万元,作为以海鲜为日常饭菜的港城人,笔者还是惊呆了;看到王富玉一通电话,茅台项目的6000多万到手,看到赵永琏逼迫困难户、把大病救助款变为赌资,笔者耳边响起的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愤怒用“千刀当剐”描绘毫不为过。想必这些败类的“同路人”不能不畏惧头顶的利剑——近年来“投案自首”的比例之高,说明了警钟的威慑力与必不可少。所以,在讲道理或“事前教育”的同时,及时惩戒绝对是利器。
案例就是“特写效应”。特写就是突出特征,特写就要“照出灵魂”。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诸多细节都有真人真事,但是,“艺术加工”之后的特写,与“原生态”的“现身说法”毕竟还不一样。例如王富玉的忏悔“你要钱干什么?埋你啊!”——笔者看了颇受教育,知道了“贪欲”的危害。但是,看看他的表情、语气、声调,反倒对他没有丝毫的同情。大概是领导当惯了,他似乎还是在台上“教导”我们,继续没有廉耻。在今后的专题片制作、纪录片实物、新闻评论学课件中,这样的案例太有说服力了。
案例每有“创新”内容。17日晚的第三集,看到刘国强、刘川生等人的及时忏悔、交代,得到宽大处理,深感“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智慧与重要。而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澄清正名”的务实而有效的新的工作方法。以往有这样的现象,只要有人举报,即便问题很小甚至没有什么问题,也总算一个“污点”,即便调查之后认定无伤大雅,但是公开的、大张旗鼓的“澄清正名”少而又少。所以,片子里关于云锡集团党委书记张涛的“正名”——召开“特殊的大会”公然澄清以回击诬告、弘扬正气,实在是一着值得推广的好棋、妙招。
总之,“钟纪轩”再一次显示出 “总策划”的目光与艺术表达功力。
所以,即便在假期当中,笔者还是知会自己的亲朋好友、新老弟子,打开电视或手机,领略一下必不可少的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