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援疆队员风采|天山作证:有一种情怀叫援疆

2022-01-29 19:30 来源:湛江云媒 作者:文字:郑春凤 图片:医疗队提供

天山脚下,援疆脚步铿锵有力;大漠深处,援疆成果挂满枝头。

曾涛、庞玲品、吴美芬、甘小平,又是一串援疆队员名册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广东医附院四名援疆队员带着医院党委的嘱托,接过医疗援疆的接力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不畏艰辛、默默耕耘,从“输血”到“造血”,传授“广东经验”,贡献“附院力量”,为医疗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党旗增辉,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推动我院医、教、研、管四轮并驱,实现高质量内涵发展……四位同志的辛勤付出,充满无私无疆的大爱,彰显了浓烈的家国情怀,展示了强烈的社会担当”,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在发给广东医附院的表扬信中,对该院及医疗队员给予高度评价与赞扬。

曾涛在指导临检技术人员。

曾涛:医疗丝路上空的领头雁,把热血挥洒在边疆大地,激活喀什检验技术与科研发展新引擎

曾涛,广东省柔性援疆医疗队副队长、湛江援疆医疗队队长,广东医附院输血科负责人、检验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作为援疆队员的领头雁,他坦言这既是责任又是压力,既是使命又是挑战。援疆之初,他暗暗立下带领团队“不破楼兰誓不还”的信念。

在疆期间,曾涛率先垂范,督促队员们严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与生活纪律,主动为队员们的工作与生活排忧解难;精心组织队员开展各种形式的党建活动、新医疗技术推广应用、下基层义诊活动、前沿学术活动与“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等,把先进医疗技术、管理经验及党与国家的关爱温暖带到边疆。

广东医附院专家重点帮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甫一到该院,曾涛马不停蹄到检验科及临床科室一线、深入各县乡基层医疗机构调研。“我非常愿意下基层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看看我能为这里做些什么。”他说。

很快,曾涛把工作重点放在新检验技术开展、科研学术能力提升与检验学科建设上,团结该院检验科同事加快打造西部区域检验医学中心。

“扶上马再送上一程”。针对喀什地区常见病的临床诊治需求及当前临床检验技术的不足与难题,曾涛号召检验科内青年技术骨干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把检验技术攻坚重点聚焦在结核杆菌培养鉴定与药效评估技术、肿瘤早期筛查与精准诊断技术、检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技术方向上。他专门召开科研工作推进会,对后续科研工作做了详尽的部署与安排。

“发挥传帮带作用,打造带不走的后备技术队伍”。曾涛抓住科技项目申报良机,带领检验科全力申报,手把手指导每一份科研项目申报标书的准备工作,严格把关标书质量,成功申报了20余项省级与地区级科研项目,同时培养与提升了科室青年技术骨干的科研选题与标书撰写水平。

“有了曾教授的鼎力支持,科室有望实现省级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非常感谢曾教授的修改建议,弥补了标书的关键不足。”医学检验科科研热情高涨,青年骨干张素洁更是顺利提交了高质量的标书,进步喜人。

为拓宽团队成员的专业视野,曾涛先后开展了多场授课与经验分享,重点讲解检验医学最新前沿进展、临床检验新技术、科研技术方法、科研思路、成果论文撰写等,明显提高了技术骨干们对检验专业的热爱、科研意识与科研技能水平,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曾教授的讲课太精彩了!我从没想到患者标本对科学研究这么重要!相信在曾教授的指导下,我一定能够在科研创新和技术提升方面突破自我。”医学检验科中心实验室初涉科研的小组长阿尼克孜说。

曾涛经常深入到科研实验室考察、交流与指导,悉心指导实验室的规范建设、功能布局、管理制度、生物样本库建设及检验大数据汇聚等,与技术骨干交流科研实验开展细节,他还带领检验科建立规范的科室科研周会制度,开展高水平论文文献阅读,听取各研究小组的工作进展汇报,及时给予指导意见,稳步推进检验技术攻坚工作。

在曾涛的帮扶指导下,援疆期间,该院医学检验科研究团队已有两篇检验技术研究论文投稿国际期刊,骨组织细菌学培养新技术已在骨结核杆菌或布鲁氏菌感染鉴定中成功应用,并得到临床科室的高度认可。该批医疗队离疆返粤之际,当地医院检验科的同事紧握曾涛的手说:“曾教授您的到来让我们的科研与学术水平瞬时上升一个层次,非常希望您能再待长点时间!”

“牵线搭桥谋划长效“粤喀”合作机制”。作为广东医附院检验科的学科带头人、医院高层次引进人才,曾涛博士在新检验技术研发与应用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具有较强的学术底蕴与研发能力。他积极促成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与广东医附院学术团队的融合与合作,筹建检验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边疆临床检验技术的进步、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与人民生命健康的保障。

面对工作,曾涛严谨负责理性,勇于接受挑战;面对贫困淳朴的病人,他深情表示“义诊时看到沾满尘土的双手,想慢慢地帮忙擦洗干净”;面对离疆归程,曾涛展现热血铁骨男儿平日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难以忘怀与不舍,诗情勃发写下《暂别了,喀什,我的第二故乡》。一位乡下的病人对他说,“曾教授,你的长相如一尊佛,让我感觉亲切,看到希望。”

曾涛的微信昵称早就悄悄改为“喀什人”,至今未变。短短数月援疆,似乎天山的千年雪水化为他身上流淌着的血脉,滋润着南疆大地。

曾涛博士妥妥展现了广东医附院作为三级甲等医院的医技水平与学术能力、援疆人的家国情怀与精神风貌。他谈起援疆时淡然一笑:“我只是想切实为边疆各族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贡献力所能及的绵薄之力,真正做到不虚此行!”简单的言辞间又无不蕴含一名党员与医者的初心与使命,饱含着对这片大地的深沉热爱与对边疆人民的深情厚意。

庞玲品在义诊。

庞玲品:根扎边疆,乘风破浪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来自广医附院心东血管内科中心的庞玲品,外表看来娴静而端庄,骨子里却蕴藏着越是艰难环境越摧不垮越“野蛮”生长的胡杨精神。

她朴实地说,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有多大,不到喀什,不知道国家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多难。边疆的人民,也是边疆的战士,践行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胡杨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包括我在内每一个援疆人。我要像一棵棵胡杨般把根扎于边疆大地,乘风破浪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秋冬季的喀什,寒冷逼人,气温经常骤降到零度以下。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浩瀚荒芜,毗邻的喀什常年干旱缺水,空气干燥,沙尘弥漫。习惯了广东温暖与潮湿气候的庞玲品却很快适应,她克服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等种种困难,夜里挑灯,起早贪黑,始终以饱满的精神风貌投入到援疆工作,忙碌的身影始终伴着乐观的笑容。

庞玲品介绍,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共有床位约150张,医生75人,除了心律失常专科有一名医生,具有一些电生理基础外,其他科室的医生都不会射频消融手术,而且这个医生还是二维电生理医生,不会使用三维标测系统。整个心内的射频手术一直是靠援疆专家帮扶。庞玲品的到来,实实在在将三维零射线射频消融技术带到南疆地区,推动射频消融手术由“二维”升级为“三维”时代,实现了该地区“绿色电生理”零的突破,填补了南疆地区“绿色电生理射频消融术”领域的空白,激发心内科医生电生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她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负责6个心内科的射频消融手术,几乎每台手术都需要靠她一个人独立完成,三个月间做了60余台,其中房颤射频消融手术5台。

患者阿大叔患有心律失常疾病多年,由于体质差,平日稍活动就会出现明显胸闷、出汗等症状。庞玲品率手术团队成功为阿大叔施行基于超声技术的射频消融手术,一次性解决了长期困扰大叔的问题。术后,阿大叔恢复良好,他激动万分:“以前深受疾苦,又担心手术射线的安全性,现在悬在我心上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庞玲品每周进行1-2次电生理专业培训,培养两名独立的电生理医生,指导年轻术者手术。参与各个病区心脏手术,同时到各个心内科病区对疑难症状患者进行查房,指导治疗,组织开展疑难病例讨论,进行多学科交流,下基层医院手术及授课,进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和房颤中心建设的宣传和推广,参与全科医师师资培训,担任师资培训考核的考官,为医院引进了一项药物临床试验。

“援疆是使命更是情怀,是付出汗水,是奉献智慧,是收获情谊,也是历练人生。给我带来喜悦与感动!”庞玲品说,这是难得的人生体验和特别的回忆,未来会继续关注边疆的医疗技术发展,加强学术文化交流,会把这份情怀与情谊延续下去。

患者向吴美芬送锦旗。

吴美芬:援疆是成长中的重要一课,人生因此而更精彩

“援疆万里去,爱在天山侧”。2021年9月,吴美芬随同事带着边疆情援疆梦,来到这片广袤而美丽的大地,倾洒汗水与真情,写下人生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吴美芬是广东医附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负责对口支援的是内分泌科。主要帮扶学科规划、疑难病例查房、住培教学、科研申报、下乡义诊五个方面工作。

一双爱笑的眼睛,一抹标志性红色,一个充满活力的身影,是当地医护人员对吴美芬的印象。他们说,吴医生人美心善,是慢性病的克星。“吴医生脾气好、耐心、热情,医术也很高明!”患者古孜努(化名)大娘在吴美芬为她义诊后激动说道。

26岁的阿迪力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原因,体重在两年间增加了26公斤。持续3个月出现失眠、头痛、血压升高等症状,听说医院内分泌科近期来了个技术精湛的广东专家,他遂慕名前来寻求专业治疗,吴美芬耐心细致地接诊了他。入院后,根据病情需要,吴美芬对患者做了全面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的问题除了肥胖、原发性血压外,还有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耐量异常以及高血脂,是典型的代谢综合征。吴美芬指导科室医护人员向患者详细解释病情和健康教育,专门为他制定一系列方案,包括饮食菜单、生活习惯、坚持运动30-60分钟等,还给他请了心理医师进行疏导减压助眠。患者很快痊愈出院,送来锦旗:“你们像亲人一样对待我,让我和家人心里很踏实!”

像这样痊愈出院后为吴美芬送来锦旗的病人不止一个。

小孩还在上幼儿园的吴美芬,是二孩妈妈,曾请缨驰援武汉抗疫却被通知安排在第三批医疗队,最终未能成行,一直心怀遗憾。这次顺利援疆,备受当地群众欢迎。她说“这回终于圆梦了”。这个看似柔弱的年轻母亲,舍小家顾大家,内心深处一直有着深深的家国情怀。

“三月援疆路,一世援疆情,此行无悔有爱。”吴美芬回忆起这段支援经历,自豪地对笔者说道,援疆使她历练了许多,懂得许多,境界变高了,格局变大了,人生因援疆而更精彩。

甘小平:与维吾尔族兄弟姐妹打成一片,与患者心连心,援疆让我收获满满

“想不到平时不起眼的小小绳带竟有如此大的作用,能秒变‘神带’助力神经肌肉损伤患者快速康复,患者走路更稳了,手杖也丢掉了!以后一定要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该治疗技术,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的康复治疗服务。”甘小平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引入“绳带疗法”新技术,为康复医学科的“兄弟姐妹们”作题为《绳带疗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授课后,大家纷纷感言。

这样的专业授课,甘小平坚持每周进行一次。

甘小平是广东医附院康复医学科主管技师,他平时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医生和治疗师们为自家兄弟姐妹,密切与他们交流技术经验,毫无保留指导他们练习绳带绑法、MET、NPF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多为当地首例技术,使该院康复医学科在神经、运动损伤等领域迅速取得新进展,让喀什地区及周边地区神经、运动损伤等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更好的选择。

58岁的阿布都大叔患有脑卒中,刚来医院时只能维持坐位二级平衡,不能站立,经过甘小平指导医疗团队为他提供规范化精准评估并制定科学方案,两周强化康复治疗后,大叔的功能障碍改善明显,恢复独立行走能力,生活可自理。大叔及家属迅速看到了巨大变化,为甘小平送来锦旗以示感谢,竖起两个大拇指:“亚克西(很棒)!”

疑难重症会诊、随访追踪也是甘小平常做的工作。工作、生活中,他主动与维吾尔族同事打成一片,并与患者心连心。得知一名维吾尔族住院患者家庭经济困难,他协调多方努力争取减免医药费并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该名患者出院后,甘小平带领党员代表到他家里走访慰问,患者感激得热泪盈眶。

“从最初的不适应到习惯了南疆恶劣的气候和恼人的时差,由初来的陌生到现在的亲切感,我渐渐地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喜欢上喀什这个地方这里的人们。”甘小平说,援疆让他深切理解各民族一家亲的真正含义,看得见,感受到。援疆让他收获了与援友们真诚相待、相濡以沫的亲情,收获了和当地同事相互信任、同舟共济的真挚感情,收获了当地各族人民的尊重和友谊,更收获到了人生旅途中一份沉甸甸的心灵感悟。

“这段宝贵的经历拓展了我人生的宽度,增加了我生命的厚度。援疆之行,我收获满满。”甘小平在结束援疆时工作日记中写下这么一段文字。

这些为祖国援疆事业奉献着青春和热血的医疗工作者,在最艰苦的环境里成为最美的自己。

天山苍苍,大漠茫茫,记载着广东医附院援疆人的足迹与故事。

人民不会忘记。

编辑:陈广灏、梁海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