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留住湛江的记忆

——王权、梁月明夫妇记录湛江的故事

2022-02-23 10:08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记者简陈明

摆在记者案头的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书名叫《故址叠痕》。书中以图文的形式记载的是雷州半岛乡村、广州湾畔古埠的人和事,展示了湛江港城今昔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历史变化和发展痕迹,涉及人文、历史、地理、军事……

自费出版这本书的是一对退休的老人,他叫王权,她叫梁月明。

为了留住湛江的记忆,他们夫妇俩多少个日日夜夜,奔走于湛江各条街道、古街坊、古渡口、古建筑,了解湛江各地区乡土风俗,拍摄记录湛江历史痕迹……

“我要把湛江的历史痕迹记录下来”

王权1942年出生于广州湾赤坎,退休前是原湛江市第十一中学副校长。梁月明曾是上山下乡12年的知青,于2006年退休前任湛江市第十九小学的书记、副校长。

2014年,王权和梁月明将湛江赤坎古街的一组图文发布到网上,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这组“轰动”一时的图文,激活了他们对湛江的记忆。王权说:“我出生在湛江,一直在湛江生活和工作,亲历和见证湛江的变迁,对湛江了如指掌,我要把湛江的历史痕迹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他们为自己定了一个方向:“自定目标、自觉行动、自付经费、自信自乐。”

从此,在湛江街头,人们常常看见他们带着相机,面对着一座古屋左看右看。王权说:“为了真实地记录湛江,我们身临现场反复考究。”

对于这些古建筑,他们是用抢救的眼光看待的。梁月明说:“当初拍摄的广济桥,是省市文物保护单位,那年的超强台风把桥的一块冲垮了,少了一块石头,所以这些古建筑随着年月的远久受损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及时地把它抢救的记录下来。”

2015年,他们到特呈岛探望一位朋友,朋友闲聊中的一句提醒,让他们把目光投向赤坎古街的老屋残垣。

对于湛江的历史,有的虽然有记载,但他们用求实的态度去印证,他们的求实的足迹踩踏在雷州半岛的城市乡村。

他们退休后参加湛江市老干部大学摄影班学习,老干部大学组织大家出去采风,他们徒步老巷就看古屋,思考民俗发展史。

梁月明回忆说,那次,她要拍赤坎古街的旧电杆,她选了一个有古屋和新楼的对比画面,她想把画面“活”一点,就等待行人从古道走过。她在街口守了很久才按下了快门,拍下了精彩瞬间。

2014年,她拍摄赤坎的一些古渡口遗址,由于拍摄那天是阴天,画面灰暗。2019年整理资料时发现照片不好,她又找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重拍一遍。

梁月明拍图片全神贯注,有一次,她去拍摄位于赤坎文化馆附近的第10个古渡口遗址,她正蹲着身子捕捉镜头南时被一辆小车倒车撞到了,幸无大碍。

有些图片她拍来不容易,她拍第3个渡口时,记得小时候读书时那里有一条巷子,她想过去拍,但路被封住了,她绕道民主路过去。当她爬上古屋时,古屋的残垣断壁摇摇欲坠,她捏了一把汗拍下了那条古巷道。

王权读书时喜欢画画,绘画有一定的功底,遇到他们要记录的事物没有实物或资料图片,王权就打开他的记忆,把当时的场景用手绘方法画出来。

“赤坎的古街沉淀着湛江的历史”

赤坎的历史写在古街,古街沉淀着湛江的历史。

穿行在赤坎老城的大街小巷,但见新楼老宅错杂,外观各异。

如果将视线从狭窄的街面往上移,或许能获得别样的观感:老宅的斗拱,那斑驳的色块和苍老的纹理,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王权和梁月明夫妇把视线凝视在赤坎老屋外饰艺术上。

老宅的斗拱,呈现出那斑驳的色块和苍老的纹理,高处墙上缀以各式花草灰塑。砖瓦房子,彼时已趋新潮,让檐口藏在墙背后,高处墙上饰以各款洋式花草图案,表意气风发,促生意兴隆。

王权说:“当年繁荣的商业街上,楼下是铺面,楼上是家居,左邻右里,比比皆是。”

他们拍的图片上泛着古色古香:古屋上小巧精致的窗檐,拱形的、顶着翘角的,檐下缀了各式灰塑的南国花果,竟不下六七款。仿花朵、果叶造型的扁铁窗花、彩色花玻璃窗格、爱奥尼克式罗马柱、桂叶束,都呈现西洋风格。

南兴街的“静园”门前,地面水磨石图案中,既有洋式花草,又有中式吉祥之物(蝙蝠,寓“福”之意)。大同路转角那幢洋楼,是旧时的“中国银行”,整体的高耸、挺拔、紧凑,外饰简约明丽,其顶上旗杆下方的墙面,缀着的是中式框纹。体现了中、西风格之间的融和之美。

王权不但关注赤坎老宅古韵,他们的眼光触及湛江历史的老电线杆。

路边竖着的电线杆,与之擦肩而过的路人,没有多少人会在意它的。有一天,王权为避开急驰而来的汽车,差点撞上人行道边缘的柱子,抬头一看,是一根款式很眼熟的电线杆:方形的柱身,四面有带节的凹槽,表层的混凝土有些剥落,露出了钢筋。从广州湾时期的老照片上可见,一些老电线杆,造型比单调的圆柱式更有特色,工艺更复杂。

这款电线杆,在赤坎的交通干道上已不多见,而在老之又老的街巷却仍有不少,在中兴街西侧的横街窄巷里还显得密集。

虽然旧物未必都是文物,但往往承载着一段记忆。这老款式的电线杆,守望着时光,见证了历史,还演绎过故事。如今,它们之中有的已被取代,有的则依然挺着腰杆,扛着电缆,挂灯照明。

“湛江的桥让我记忆深刻”

这是一幅幅湛江桥的照片,这是一段段关于湛江桥的文字。王权对湛江的桥,记忆最为深刻。

赤坎,是位于雷州半岛东北角的古商埠,东临广州湾海面,其余三面被河流围绕,同外界的陆上交通,须依靠周边的六座桥。这些桥,民间分别以历史事件、知名人物或者桥址邻近的村庄、过桥去往的目的地取名。悠悠岁月,芸芸众生,在桥上桥边,演绎过多少人间世事。

王权家乡在遂溪黄略,抗战时期,父亲带着家人在法租界赤坎谋生。抗战胜利那年,他已经3岁。一天,父亲在散步时把他带到忠勇路(今英勇路)西头路口文章河边的一处残桥的桥头,对他讲起“黄略打番鬼”的故事。从此他知道故乡的“戊戌抗法”事迹。

王权说,这座残破的石板桥就是初始命名的“寸金桥”(遗址在现寸金水闸以南约10米处),当时南向的河面上还有一条木结构的公路桥,那是民国初年麻章至广州湾的公路修通时搭建的,也称“寸金桥”。广州湾法租界时期,寸金桥以西形成了集市,是中国管辖的“遂溪县寸金桥市”。到了抗战爆发时,内地难民涌入战火尚未殃及的广州湾,赤坎人口迅速增加。逃难而来的医生雇工在桥下河畔缓坡处搭起“竹棚医院”行医,赤坎埠不少平民的孩子就在这么简陋的医院里降生,王权就是其中一个。

王权回忆说,那时,中国沿海港口城市已相继沦陷,广州湾成为中国与海外联系的最重要口岸,从西营(现称霞山)登岸的人员和大量战时急需物资,西经寸金桥源源不断地日夜兼程进入遂溪、廉江、广西抵达中国西南“抗战大后方”。寸金桥堪称战时的“救亡桥”。

日本侵入广州湾两年多即告战败,中国军队浩浩荡荡地从寸金桥开进广州湾受降。寸金桥见证了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刻,寸金桥也是“胜利桥”。

1949年12月中旬,共产党粤桂边纵部队进攻湛江市西营(今霞山),解放军冲过寸金桥,会同边纵部队全歼了敌军残部,湛江宣告解放。寸金桥称得上是“解放桥”。

南溪河(今南桥河)自西南向北拐了一个大弯,把赤坎“抱在臂弯里”。上世纪初,广州湾法国当局在河上建了三座桥:上游的云头桥(现址赤志桥)、中游的西营桥(现址南桥)、下游的沙湾桥(现址沙湾一号桥)。

赤坎的西南方有一处宽阔的河谷,因为最靠近云头村,所以民间称为“云头坡”,谷底那座桥就是“云头桥”。 

1965年,赤志桥改建为三孔钢筋水泥桥。如今这南溪河谷已是三桥并列:一条横跨河谷的高架公路桥,相向共4车道宽敞畅顺;谷底的赤志桥(云头桥)也经过一再修整而改观,桥面非常平坦;而贴近水面的则是赤坎瑞云湖公园的叠影栈桥,桥上不少市民正在悠闲散步。

王权翻动着《故址叠痕》,讲述着里面一幅幅图片的故事。他说:“湛江的历史文化靠大家记录下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我希望更多的人记录湛江,留住湛江的更多记忆……”

编辑:何海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