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是事关湛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既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还能变废为宝,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对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动湛江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我市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更多侧重于建章立制,目前已基本完成。2021年起,我市垃圾分类工作侧重于分类效果上,加强分类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全社会知晓率、参与率和准确率。2022年,垃圾分类工作又将如何推进?市民如何助力城市垃圾分类?记者就此对湛江市垃圾分类办、湛江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进行了采访解读。
小区外张贴了垃圾分类投放宣传海报。
构建全过程垃圾分类体系
生活垃圾分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记者从市城综局了解到,湛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为副组长的高规格工作领导小组,这是全省仅有的一个由市委组织部长担任副组长的城市。
自创建以来,我市先后印发实施了《湛江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湛江市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2020-2035年)》《湛江市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湛江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标准(试行)》《湛江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了我市垃圾分类任务目标、工作措施和标准,并编印了《湛江市生活垃圾分类宣导手册》指导广大市民实际操作,为我市推进垃圾分类提供了科学有效指引,其中《湛江市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2020-2035年)》为全省第一个出台。
近年来,我市垃圾分类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推进力度持续加强,由点到面、逐步推开,成效初显,取得了自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持续排名全省粤东西北城市第一的成绩。
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工作
新一年,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版图如何扩容?
《广东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明确,到2022年,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城市至少各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各区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2025年,全省地级以上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我市突出示范带动,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湛江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市区40%的街道(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要达到示范街道(社区)水平;每个街道(镇)40%的社区和自然村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要达到示范社区和自然村水平。县(市)30%的街道(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达到示范街道(社区)水平;每个街道(镇)30%的社区和自然村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要达到示范社区和自然村水平。市区100%的物业住宅小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
扩大示范片区范围成果
2020年,我市主要重点抓好公共机构和沙湾街道示范片区的分类工作;2021年,我市在建成赤坎区沙湾街道示范片区的基础上扩大示范范围,增加了赤坎区民主、寸金、中华;霞山区海滨;坡头区南调;经开区泉庄等6个街道为示范街道创建。
省级在评估中对示范片区沙湾街道、示范社区沙湾街道碧海社区进行了点名点赞。市分类办有关责任人表示,下一步省的考核范围也将扩大至市区各区的示范街道(镇)。所以,今年我市必须扩大示范成果,着重抓好赤坎区生活垃圾分类的全覆盖及各县(市、区)的示范街道(社区)、镇、村的创建工作。
按省的任务目标要求,今年赤坎区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霞山海滨街道、坡头南调街道、经开泉庄街道和麻章区麻章镇建成区必须于年内基本建成示范片区。各县(市、区)还要按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落实示范街道(镇)、示范社区(村)创建工作。
今天上午,市民在赤坎某小区分类投放垃圾。
逐步试行“不分类不收运”
下一步,我市将抓实前端分类,坚持“谁投放、谁分类”原则,逐步试行“不分类、不收运”,通过“科学引导”和“刚性约束”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投放的准确性,积极探索实践分类计价、计量收费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全面激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同时,力争做实中端收运,加快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相衔接的收运网络,鼓励采用智能化收集、线上与线下结合等新模式,提高收集效率,加强保洁收运人员培训管理,完善生活垃圾收运登记制度,严格避免先分后混。
此外,将夯实末端处理,加快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相匹配的分类处理系统,不断提高垃圾分类处理能力,瞄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的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回收利用率,尤其要突出抓好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我市充分利用各级财政资金,大力推进各类垃圾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立满足示范片区分类需求的收运处理体系。
据介绍,市区陆续新建或升级改造600余座垃圾分类收集点,有效满足了示范片区前端分类投放的需求。通过政府直接购买和利用第三方公司设备的方式,基本建立了满足示范片区需求的分类收运体系。同时已建成有害垃圾处理终端设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小型厨余垃圾处理站、大件垃圾破碎处理设施、园林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等系列终端处理设施,基本满足示范片区的分类处理需求。目前正抓紧推进湛江市区餐厨垃圾及生活垃圾协同处理项目(400吨/天)和一批小型厨余垃圾处理站建设。
以社区为全民参与重点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必须把全社会动员起来。我市要求坚持党建引领,以社区为全民参与重点,通过居民区党组织,把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驾马车”串联起来,把广大志愿者发动起来,推动形成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志愿者“五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格局,实现垃圾分类由理念到意识、由意识到知识、由知识到行为、由行为到习惯的转变。
全市加强宣传教育,深入推动垃圾分类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大力普及垃圾分类的科学知识,营造“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用好专业力量,创新方法、拓展渠道,引导各类社会组织、第三方组织等专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实践,提升垃圾分类工作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