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云媒2月28日发布消息称,近段时间,有微信群流传“离退休人员3月份如果没认证到位,4月份开始停发退休金”等不实信息,给广大离退休人员造成了恐慌。
这则消息的来源,是2月27日霞山区行政服务中心发布的《关于“停发退休金”不实信息的辟谣通知》。通知明确,“离退休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养老资格认证,只有超过12个月未认证的,才暂停退休养老金发放”,而非谣言中所说的“3月份如果没认证到位,4月份开始停发退休金”。还特别指出,相关部门到街道社区开展社保待遇资格认证活动,“属于正常的服务活动”。
与网络、微博开放式的信息共享不同,微信群和“朋友圈”构成的是“熟人网络”,更为私密,信任度也更高。一些造谣者,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在微信群中发布民生相关的谣言,比如这次谣言中的“养老资格认证”“退休金”等话题,就受到民众的广泛关注。如果一个微信群中没有人出来辟谣,那么谣言就会被相信甚至转发;如果同一个人的几个不同微信群都没有出现辟谣,谣言就容易出现“病毒式”传播,影响更为深广,危害也更严重。从这次谣言造成“给广大离退休人员造成了恐慌”的影响来看,在相关部门发出“辟谣通知”之前,微信群里的“质疑”与“澄清”恐怕不多。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将谣言看成一种社会情境,它一旦被许多人相信,就会进一步增加相信者的人数,进而对社会功能造成影响,导致人们的认知偏差,激发负面的社会情绪,形成单向度价值判断和同质化思维。这则谣言并没有多“高明”,假如微信群里有人了解“养老资格认证”的相关规定和具体操作,就能轻易破解。但可惜的是,大部分人恐怕并不了解,或许还有不少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念头转发,让谣言又多了一些生存空间。在有效信息供应不足的情况下,“3月份如果没认证到位,4月份开始停发退休金”引起了焦虑情绪。在微信群的转发中,谣言内容与公众焦虑相互影响,加之没人出来“质疑”与“辟谣”形成了“反向印证”,进一步加剧了谣言“乱花渐欲迷人眼”。
应对这类谣言,光有“辟谣通知”还不够,更应从“治本”的角度出发,纾解公众关于“养老资格认证”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焦虑。无论是相关职能部门,还是主流媒体,都应把责任担起来,在“辟谣”的同时,围绕“养老资格认证”等民众关切问题,做好信息公开、知识普及。推动资格认证智能化、指尖办,不仅要有“相关部门到街道社区开展社保待遇资格认证活动”的线下活动,更应有图文介绍、短视频“手把手教”的线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