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职业也随之不断涌现。据报道,自2015年以来,人社部已经发布了4批、56个新职业。
面对新职业的不断涌现,从业者必须“持证上岗”成了不少用人单位的“硬性要求”。于是,很多新职业从业者便纷纷加入到“考证大军”中。正是由于新职业从业者对考证有“刚需”,便催生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按说,只要培训机构的资质、条件、要求等既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也是经国家认可的,那么,由其对新职业从业者进行岗前培训,并发放相应的上岗证书,这也是合理合规合法的。但问题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些不法培训机构也“混”入其中,导致新职业从业者的培训机构鱼目混珠,考证乱象丛生。有的培训三五天即发证,有的培训内容与从业者的职业“不匹配”,有的存有乱收费现象。更有甚者,有的只收钱不培训,完全属于“花钱买证”。凡此种种考证乱象,不但不利于新职业的长远发展,更不利于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水平提升。同时,不规范的新职业证书也会扰乱劳动力市场的正常秩序,不仅浪费了劳动者的时间和金钱,也增加了企业的人才甄选成本。
因此,要帮助新职业从业者走出“考证迷茫”,还需“多方发力”。首先,政府部门要“发力”。政府部门作为职能部门,理应对培训机构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监管和督查,既要把好审核关、准入关,从严遴选、发布符合条件的评价机构,实行备案,又要严厉打击不法培训机构,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取消资质”等多种处罚机制,让其付出“经济代价”和“诚信代价”,倒逼其合规合法地开展培训工作。其二,发证机关要“发力”。发证机关要积极承担起把关的主体责任,对“证不符岗”“假证乱真”等行为,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该作废的要作废,该没收的要没收,绝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凭考证乱象横行。其三,从业者要“发力”。新职业从业者一旦遭遇考证乱象,既要大胆地说“不”,又要积极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切忌“助纣为虐”,与不法培训机构“沆瀣一气”,助长其嚣张气焰。同时,新职业从业者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职业规划,不要盲目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