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港公园附近海域夜间观测赤潮夜光藻现象。
近日,湛江湾不同海域均发现藻类繁殖爆发现象。白天可见有明显的水色差异,夜晚在水体扰动时产生“蓝眼泪”现象。湛江市自然资源局对此高度重视,迅速与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广东海洋大学专业技术团队取得联系,积极组织采样检测和持续监测,切实做好赤潮预警报工作。
3月15日,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与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生物检测技术团队迅速赶赴金沙湾附近海域和霞山渔港公园附近海域进行采样。经广东海洋大学专业技术团队检测确认,引发我市此次海水异常是由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引起的赤潮。
据广东海洋大学黄翔鹄教授介绍,夜光藻发光的生物学原因在于其细胞中存在着荧光素和荧光素酶,此藻类能合成大量储存于细胞内的发光底物荧光素。夜光藻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在海水中大量繁殖和聚集,当夜光藻细胞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在海浪或人为干扰时就会集体发光,形成我们所见的“蓝眼泪”。(注:当夜光藻的细胞密度在200个/升时,只能形成微弱的海水发光现象,而当其细胞密度达到1000-2000个/升时,就会形成非常明显的海水发光现象)
渔港公园附近海域赤潮。
“夜光藻本身不含藻毒素,但繁殖过盛并密集在一起,可形成赤潮,危害海水养殖。因此,对其可能引发的赤潮灾害要充分重视。由于其形成赤潮时,大量的夜光藻死亡以后,其残体会粘附于鱼或贝类的鳃上,阻碍其呼吸并导致窒息死亡;同时夜光藻死亡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氨和硫化氢,会使海水变质,危害水体生态环境,最终导致渔业减产。”
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局将加强对我市海域预警监测工作,密切跟踪赤潮动态,组织技术力量做好赤潮发展趋势预测工作。及时评估赤潮灾害带来的影响和危害,适时向社会、公众披露赤潮灾害影响。同时积极配合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滨海旅游等主管部门,做好应对赤潮灾害发生的预警监测、科普宣传及防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