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数字化“终身学习”

2022-03-19 10:56 来源:湛江日报

关月(霞山):拥抱数字学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如果不会认字、写字,会被称作“文盲”;二十年前,如果不会用计算机上网、交流、办公,大概率会被称作“文盲”;时至今日,如果不会利用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不会拍摄制作短视频之类的“新玩意”,同样有可能被称作“文盲”。这其实反映出数字化时代的来临。

最近在徐闻办了一场百名网红千名主播线上卖菠萝的活动,采取的是“一师十徒 以百带千”培训,然后形成千名主播同时带货的壮观景象。乍一看,这就是个千人直播卖菠萝的大活动,但再仔细想想,其实“一师十徒 以百带千”的数字学习,也亮点十足。在这千名主播里,职业的主播可能只有100个,其他的是种植户、当地村民,当然还有村干部,甚至周边村镇想来学直播带货的“学徒”。有人可能会问:“直播带货不是网红主播的事吗?我们只负责买买买。”但徐闻菠萝卖全球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直播卖果、电商销售已经成为田间地头的新农技,你不学习,你就落后。在“12221”市场体系里,“数字化”无疑是其中的精要所在。

不仅在田间地头,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数字化这个新赛道上“换道超车”。前几个月,笔者到经开区一间室内装修的店铺购物。原本这家店占地面积很大,在商场的三楼。如今搬到了一楼,但店面空间小了很多。我一开始以为是这家店生意不好,所以把店面做小了。毕竟像这种搞装饰的店,肯定多点样板顾客看才好做生意。但后来选购时才发现,原来人家是“升级”了,这里已经纯粹作为展示中心,不存卖现货,顾客通过销售人员手中平板电脑里的3D模型和AR体验设备,就可以亲临其境般“看板”,然后在店里亲手摸一下材质,选好颜色,就可手机下单、送货上门。

企业要推动数字化转型,就绕不开让员工进行数字学习的问题。但有些企业所标榜的“数字学习”,实质只是一种形式而已。笔者有个朋友应邀到某企业培训新媒体应用,但企业的要求令她大吃一惊。她说,企业要求她带着电脑和PPT到现场讲课。她苦笑着说:“我就差一块黑板了。”更让她无奈的是,有不少员工很抗拒学习这些他们口中的“年轻人玩的东西”,互动起来很困难。其实在别的企业,她已经在做直播培训,大家只需要拿起手机,甚至可以一边听课一边对照着操作。而且直播培训的互动力极强,大家有问题就发上来,一提问大家就刷屏回答,气氛很是活跃。如何让员工从心底里接受“数字学习”“数字化思维”,或许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如今我们看有些老人家不会用微信、抖音,觉得他们是被“落下”了,但到我们老了的时候,数字应用场景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我们会不会也生出被“落下”之感呢?终身数字学习,又能否解决这个被“落下”的问题呢?

杨丽清(霞山):提升数字素养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技术不仅是必须的工作技能,更是必备的生存和生活技能。

近段时间笔者两个农村亲戚来湛江一间大医院看病,因他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我只好帮他们在网上预约挂号。面对一系列复杂的数字化就诊流程,他们一筹莫展。由于该医院病号比较多,做每项检查都要排很长的队,每次带他们看病我都要请假半天或一天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后来他们不好意思总麻烦我,就叫在广州工作的女儿请假回来陪同。而我也留意到来医院看病的老人都有一、两个年轻人陪同。于是经常听到有些人感叹,现在去一趟医院太麻烦了!尤其是一些老人去医院,老让年轻人请假陪同,他们也于心不安啊。

我的身边有很多老人思想比较新潮,他们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化技能,如微信、抖音、视频和直播等,这不但让他们体验到数字化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还享受到生活更多乐趣和美好。

希望终身数字学习在全社会成为风尚,要搭建更多的数字学习服务平台,加快提升全民数字素养,营造“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环境和氛围。

米苏(霞山):时代的进步

笔者读小学的时候,老师上课很简单,甚至简单得有点单调,不外乎就是一手拿着课本一手拿着粉笔,一边讲课文一边写板书。后来,大概是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教室里多了一台幻灯机,遇上一些经典课文或者公开课的时候,老师就会带来几张幻灯片放给我们看。那时觉得这像动画片一样,很是喜欢。而到了我自己当老师的时候,教室已经普遍装上了电脑,老师用的是PPT课件来讲课,虽然也要板书,但不得不说,这板书的内容比起我读书的时候实在是少太多了。而且PPT课件看起来更精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到了今天,课室里的教学应用平台堪称“百宝箱”,不但有课件,还有各种动画短视频,甚至一连线,还能与别的学校别的老师开展“同课异构”。这就是时代的进步,这就是数字化的魅力。

要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新特点,老师得有“十八般武艺”。既要懂得备课、写教案,也得会设计制作PPT,现在还要加上直播授课、录制微课。不想被淘汰,就得跟上时代节奏。现在的老师,在不少人看来是“闲”了,但实际上要学习的,课后要准备的,是更多了。在疫情防控“停课不停学”的那段时间,笔者第一次接触录制微课。回想起来,只能用“手忙脚乱”来形容,第一次录制好了之后发现只有画面没有声音的那一刻,让我心生懊恼,从来没有感觉做老师是这么难的。直到向一个刚毕业的年轻老师请教了许久,才把不懂的问题一个个攻克,到现在,已经能自己熟练地制作微课了。

未来各地教育水平的差距,很有可能就突出地表现为数字化教学上的差距。在“双减”落地之后,有的家长很担心,没有了学科类培训怎么办,不能送孩子去上培训班了,自己又不懂教,孩子成绩拉下了怎么办。但在笔者任职的学校,家长几乎是不用担心这个问题的。倒不是学生成绩都很好不用家长辅导,而是学校有微课资源库。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堂同步、课后巩固,都有分类微课,标明了主要内容和难度系数,可以提供给不同学力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定制式学习。比如语文课,不仅有专门讲解一课生字词的微课,还有教造句的、教朗读的、教发散思维的。如果家长担心孩子看多了手机影响眼睛,甚至可以让学生“听”着学。在珠三角一些城市,这种数字化教学趋势变得非常明显,微课资源库甚至网罗了全球优秀教育资源。

数字化浪潮给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在相关培训上,是比较滞后的。比如说微课制作的小技巧、校本数字课堂设计等,其实都应该安排上,这样才能帮助老师跟上时代节奏。

编辑:陈广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特呈岛焕新升级全面铺开  绘就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图景
  • 金沙湾上演“紫色浪漫”
  • 雷州:打造现代化岭南新乡村“雷州样板”
  • 多措并举助力徐闻菠萝走向全国
  • 荷风夏雨别样美
  • 湛江市“你好,火焰蓝”消防安全进万家活动启动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