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安全环保分公司党委书记、经理元少平接受湛江日报专访:

“为能源报国贡献湛江力量”

2022-03-29 10:38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文/记者张永幸 图/受访者提供

“深海一号”平台。受访者供图

“四年多过去了,我不仅深深感到湛江是一个能干大事、创大业的大舞台,而且深深爱上了这个历史厚重、人文荟萃的天南古邑,爱上了这个环境优美、潜力无限的魅力港城。”3月21日,在中海油湛江培训中心,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安全环保分公司(以下简称湛江分公司)党委书记、经理元少平说。

从2017年9月3日到任,元少平已在湛江度过4年6个月。四年多来,他始终铭记湛江人民的期盼,带领湛江分公司将“蛋糕”做强做大,公司经营业绩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同时依托中国海油湛江培训基地,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员工,技术、科研、管理、经营等方面人才优势逐渐显现,成为各个专业的“大国工匠”。

碧海丹心,能源报国。2022年是中国海油成立40周年,中国海油人始终着眼党的事业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大局,自觉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担当,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元少平,正是众多中国海油人中杰出的代表。

湛江日报:在国家“深海一号”项目中,你带领团队做了什么工作?

元少平:“深海一号”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用于开发我国首个1500米深水自营大气田。这一装备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运用了13项国内首创技术,被誉为迄今为止我国相关领域技术集大成之作。“深海一号”能源站尺寸巨大,最大投影面积有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总高度达120米,相当于40层楼高;最大排水量达11万吨,相当于3艘中型航母。该气田投产后,依托海上天然气管网,每年可为粤港琼等地稳定供应30亿立方米深海天然气,可满足大湾区1/4民生用气需求,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2021年6月25日,该平台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从装备技术到勘探开发能力全面实现从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跨越。截至今年2月13日已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

作为专业技术服务公司,我们承担陵水17-2气田开发工程项目船体、系泊系统及立管工程建设阶段完整性管理技术支持服务,从设计、建造、安装、调试等几个方面实施对关键设备完整性管理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减缓消除、有效管控的风险控制系统,为“深海一号”顺利投产及后续生产运作贡献了力量。

湛江日报:公司依托人才团队、实验室升级和领导前沿理念,连续3年实现效益提升,有什么经验是值得总结的?

元少平: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要活出高质量,关键靠创新,根本在人才。“人才培养速度和效率,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效率。”举例说,在最短时间内把一个大学毕业生培养成人才,使其不断获得上升空间,这样一来,企业的效率会得到最大提升。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企业家对人的看重。

在中国海油,为了吸引人才,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中国海油多年来坚持“用五湖四海的人干五湖四海的事”的用人理念,每年投入巨资招揽优秀人才,给员工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通过进一步激发人才的活力,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立企+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使得企业在经济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湛江日报:公司如何推动“与海南相向而行”的计划?

元少平:海南建立自由贸易港是国家的战略,作为距离海南最近的湛江,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为了统筹琼湛区域发展,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发挥湛江分公司的技术特长,建立湛江和海南区域统筹协调工作方案,我们积极与海南省政府对接,为海南省政府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先后承接了应急预案与应急管理服务;与海南大学签订合作协议等,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贡献湛江力量。

湛江日报:2022年是企业转型第一年,能否谈一下设立“绿色低碳技术服务中心”的工作计划、预期目标?

元少平:作为一家以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安全应急为主业的央企,我们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在助力“双碳”进程中,在顶层设计方面,2021年公司摸清碳资产家底,构建“双碳”工作执行机构,成立了“绿色低碳技术服务中心”,明确公司“双碳”路线图、施工图。

在产业发展领域,企业加快在新能源、石油化工节能、循环经济等绿色低碳领域的业务布局;在科技创新方面,与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聚焦绿色低碳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加大攻关力度。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既要注重顶层设计,不遗余力地开展实施路径研究,更要与先行先试相结合,发挥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下一步企业将分三个阶段,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三大角度作出具体部署,构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业务布局。

湛江日报:对湛江高质量发展,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元少平:作为湛江的一分子,作为一家央企负责人,我认为湛江的发展核心在于发展实体经济、壮大实体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湛江高新区建设,将其建设成为全市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支持海东新区做好国家级高新区工作,打造湛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同时,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公共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产学研示范基地和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加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高校科研体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度机制,打好创新驱动的政策“组合拳”,破除阻碍创新发展的问题;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技术改造,用高科技提升传统产业;营造适宜创新和留住人才的环境,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湛江日报:对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对如何激发人才进行创新、提升效益,你有什么经验和建议?

元少平: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好进人关。把“人才强队”作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战略。把人才强队战略作为加快公司事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把有限的编制用来招收主专业的人才。每年都要少量连续地从不同的学院招收学生,保持人才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其次,培训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当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与物质奖励相比,大家更愿意选择参加培训的形式来作为应得的奖励。给职工“充电”的机会,会使他们感觉单位对自己的发展是很重视的。要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真正有能力、有潜能的人获得应有的培训机会。

要改变过去重学历培训轻技能培训的旧观念。针对公司的新人,我们都是从公司内部配置一名师傅,主要帮助其尽快融入公司。作为技术服务单位,我们还会与甲方进行合作,制定联合培养机制,将具备一定基础的新人派到甲方,由甲方指定一名现场师傅进行专业指导,以最快速度将新人培养成为专业的人才。

要把技能培训作为一种奖励,那些对企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技术骨干需要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此时送他们参加技能培训就等于从实践又回到理论,实效更好。参加培训的人往往希望尽早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如能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环境,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

最后,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敢于启用青年人才。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工龄、职称等条件的束缚,按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大胆启用青年技术干部,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方针,在科研和生产中,让更多的年轻人唱主角,挑重担。在基层配备选拔过程中,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摆在优先位置,充分发挥青年同志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编辑:张雅婷、陈志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