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打造特呈岛渔村风光,每年入岛游客超过55万人,创造旅游年收入3600万元,有效激发乡村旅游带动作用;31个自然村完成村内道路硬底化建设,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29个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全域推进;建成33个多功能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铸强乡村振兴精神之魂;全区141名有劳动能力脱贫户实现就业,就业率87%,名列全市前茅……
近年来,霞山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及省、市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探索发展中心城区乡村振兴之路,有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人居环境变化翻天覆地
“以前这里是一块荒地,杂草丛生,时常可以看到污水排放、垃圾堆放的乱象,村民路过都避之不及。如今环境干净美观,装上了路灯、休闲座椅,村子就像花园一样漂亮。晚上大爷大妈都来这跳广场舞,热闹极了!”
“以前村里到处脏乱差,村民日常出行生活很不方便。这些年,村里修路、改电、通自来水,环境越来越美,村里原有的困难户也都脱贫了,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东纯村村民感慨地说。
走进东纯村,大小巷道笔直敞亮、休闲公园宽阔舒适、公共厕所崭新整洁、田间屋舍错落有致……生态、美丽、舒适、宜居之风扑面而来。
霞山区部分自然村为城郊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乡村环境距离美丽宜居村庄有一定差距,因此存在招商引资困难,农村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利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为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助力乡村振兴,霞山区统筹各级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农村道路建设、污水排放、公厕改造等主要项目。
为了助力乡村风貌建设增颜值、提品质,打造“好住又好看”的农村人居环境,霞山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外墙手绘画形象展示乡村振兴风貌,进行外立面改造工程,形成文化长廊,加强农房特色风貌塑造,保护传统村落,同时又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行宣传。东纯村的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霞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大改善和人居环境大提升的缩影。
位于市中心的城中村同样享受到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红利”。近年来,东山村全面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先后组织村干部群众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和“厕所革命”等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人居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东山村交通便捷,生活环境优美。
在此基础上,东山村充分发挥城中村土地资源优势进行招商引资,先后建起了东山商业街、金纺服装城、东新花鸟文化市场和粤西纺织品城等多个颇具响亮品牌和独具特色的项目。依托土地租赁、合作开发房地产等经营方式,该村集体年经济收入逾千万元。目前,辖区的房地产项目如雨后春笋,周边生活及商业配套设施成熟。
“我们村的村民收入来源有集体经济收入分红、务工、经商及房屋出租等。进入新时代,村民的荷包渐渐鼓起来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东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印春说。
下一步,东山村将继续利用闲置的村集体土地,以入股形式引进外来投资者,着力开发房地产、商业场所等项目,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新业态发展为老区村插上腾飞翅膀
“五一”假期的到来,让特呈岛上的民宿又热闹起来。登上这个有湛江“马尔代夫”美称的海岛,海风如沐,一栋栋小洋楼在绿树红花中若隐若现。开阔的环岛绿道,串联起了岛上众多旅游景点,颇具海洋特色民宿和度假村点缀其中,令人眼前一亮。
霞山区特呈岛村是“革命老区村”,原有困难户25户共48人。这个曾经被卖鱼难、饮水难、避风难、行路难困扰的偏僻海岛,如今正通过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蒸蒸日上,原有的困难户均脱贫致富。
近年来,霞山区以大文旅开发为抓手,将红色基因、特色海产品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发挥特呈岛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和人文地理资源优势,有力促进乡村振兴。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大力修缮和保护特呈岛上的传统民居院落、古建筑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打造渔岛(温泉)度假村、红树林公园、农业观光园、陈武汉家等主要景点,吸引大量游客,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新业态。村里原有的困难户纷纷到民宿当起了服务员,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奔赴致富之路。目前全村民宿11家、饭店8家。近三年来,特呈岛共计接待游客18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亿多元。
除此之外,特呈岛村还发挥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深水养殖。成立深水养殖专业合作社,传授养殖技术,带动村民致富,提升特呈岛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特呈岛共有养殖合作社5个、养殖公司1家、养殖基地12个,养殖面积共计1万多亩,年总产量1547万斤,年总产值1.8687亿元,全岛渔民年纯收入1.2-1.5万元,成为霞山脱贫致富的先行之地。
“国家级海洋公园”、“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巾帼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文化旅游名村”……捧回的一张张含金量十足的名片,彰显了特呈岛振兴致富的成果。
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近年来,新兴街道新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盘活农村闲置用地积极改善民生。其中,海新钢材市场、海新装饰材料市场每年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50万元;13660平方米的铺面和238个地下停车位移交给承包商使用,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20万元。同时,正在建设的霞山红星爱琴海国际广场项目,投产后每年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00万元,且每两年递增10%,真正做到产业帮扶。
“产业是强区之本、致富之源、振兴之基。这是新村经验给我们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来的启示和动力。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产业振兴这一工作主线,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霞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君说。
近年来,霞山区各村因地制宜,找对适合自己村的路子和发展模式,乡村振兴逐渐显现成效。
新园街道菉塘村大力盘活土地资源,采取自办、合办、入股、租赁等形式办市场、搞实业,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达2000万元;
友谊街道北月村开展“标心红”番薯试产试销工作,村党组织共免费为村民提供薯苗五万多枝,种植番薯面积一百多亩,还成立了农业服务合作社,整合各方资源帮村民的农作物包装销售。通过北月村经济合作社发展养殖鱼虾产业,开发了1800亩鱼塘,为产业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木兰村致力于发展种植业,变换多种经营方式,以农渔业以及土地出租为支柱产业,近三年集体经济平均收入为50万元以上;
海头街道岑擎村凭借着村庄渔塘、华港工业园征地预留地、厂地出租,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2018年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42.6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0000元;
……
“霞山各村的崛起和发展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前,各村迎来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接力赛。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出现返贫的情况,努力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坚信,未来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定更加行稳致远,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越来越幸福。”周君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