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市民出行选择骑共享电单车。记者 刘金凤 摄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共享电单车近来成了“香饽饽”,随着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序推进,具有消毒方便、避免人群聚集等优势的共享电单车,不仅成为当前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还成为市民短距离出行的首选。
家住开发区的刘女士隔三差五要去附近的小区看望父母,捎带一些生活物资。“相距也不远,走路十几分钟,捎带东西就有点费力,社区周边又不方便停车,骑‘小电驴’正好,方便又省钱。”
李先生家住霞山观海路,在赤坎海田经营一家茶叶店。今年4月份油价上涨,他开始“四轮”换“两轮”,每天骑共享电单车上下班,自得其乐。“小区门口和店门口就有停放点,方便。我从家里出发到店里大概10公里路程,骑行一程约40分钟,花费6-8元,比坐公交车贵,但比打滴滴和自驾要便宜。”李先生算过一笔账:现在油价贵,再加上停车费,一天一个来回就得三四十元。骑个“小电驴”,沿着海滨大道驭风而行,空气好、景色好、心情舒畅,还有利于疫情防控。美中不足的是电单车数量少,停放点的电单车经常电量不足,到别的停放点找车要费一些时间。
据相关行业信息显示,共享电单车具有轻便、环保、便捷等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1-10公里的出行需求,不仅覆盖了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而且减轻了部分传统公共交通的压力。在骑行热点方面,骑行起始点为社区和商超的订单量提升明显,当前用户更倾向于将共享电单车作为整体通勤的交通工具,用户平均日常骑行距离超6公里。共享电单车骑行环境开放、避免人群聚集,在疫情防控期间成为了不少市民的出行首选,周末和节假日的骑行需求更为旺盛,经常出现“一车难求”的情况。近期,不少市民向记者反映,希望能增加城区的共享电单车投放,开设更多的停车站点,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延伸生活圈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