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不让“非遗”变成“非常遗憾”

2022-06-22 10:12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林达琳(廉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最近,非遗宣传纪录片——《我们诞生在湛江》迅速火出圈,让人振奋,也让人思考。

长期以来,非遗面临“人走艺失”的困境,不少非遗项目仍然是“老人当家”,传承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究其原因,除了缺认识、缺人才、缺经费、缺创新,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了解不够、发掘不力、互动不足,导致年轻人普遍对非遗兴趣不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兴趣真的是“金不换”啊!

非遗反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成果。文化需要群体支撑,特别是新时代有文化、有眼界、有个性、有抱负的年轻一代,任何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失去了年轻人的关注,便很有可能失去未来。在这样的境况下,让更多年轻人积极参与、努力传承、开拓创新非遗项目,成为不少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呼声。

那么,如何在年轻人群体中有力保护、积极传承、充分利用非遗这个宝藏,令其在岁月长河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大力推动非遗走进课堂,并且留在校园,让青少年群体经常性零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把传承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中,带动非遗文化开枝散叶。否则,不了解谈何保护?不喜爱谈何传承?不熟悉谈何创新?其次,要大力推动非遗贴近生活,走近年轻人身边,既阳春白雪,又下里巴人。网络是年轻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渠道,可以用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非遗,比如用新媒体和短视频融合的方式,积极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令大家觉得:非遗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就在我们的身边。第三,将非遗与时尚相结合,推出一系列爆款文化创意产品,然后通过直播带货方式,邀请非遗传承人分享非遗传承新创意,展现新魅力,并增强互动性,在吸引年轻群体参与讨论、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满足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每一项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既要吸引年轻人的眼球,更要牢牢抓住年轻人的心,把非遗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当代审美追求结合,寻求年轻一代内心需求的契合点。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传承千百年的非遗将会逐渐“活”起来、“火”起来。如此,“非遗”便不可能有“非常遗憾”的苗头了。


编辑:陈广灏
值班主任:莫松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