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体育课也被摆上了重要的位置。
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该法自1995年颁布施行后,时隔27年,进行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修订。新修订的《体育法》针对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足问题,明确要求学校必须开齐、开足体育课,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近视、肥胖等不良健康状况,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等。
少年强则国强。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上好体育课,不但能够锻炼身体、促进发育、增强体质,而且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坚强意志品质和良好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反之,如果体育锻炼不足,青少年的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长远来看,甚至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今立了法,从法律层面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便有了法律约束力和强制执行力,义务教育阶段的上好体育课问题相信能迎刃而解。更何况,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这一招可谓“快、狠、准”,必将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令学校和老师重新认识体育这个科目——体育课不再被其他课程占用,体育老师不再“坐冷板凳”,并将想方设法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
真正把体育课还给孩子们后,务必使孩子们掌握各项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使孩子们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并使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同时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当然,体育锻炼是一项复合型活动,也可以是一项个性化活动,除了上好体育课,还可以充分利用大课间,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参加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如传统武术、时尚舞蹈等,激发孩子们强身健体的热情。家长的认识提高以后,相信孩子放学回家后也能拥有一定的锻炼身体时间,令体育锻炼也融入家庭生活中。毕竟,运动只有达到一定强度和时间才有效,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仅靠体育课。
生命无价,健康第一。拥有强健体魄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基础。相信,随着所有青少年都能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小驼背”“豆芽菜”“小胖墩”“近视眼”将会越来越少,阳光少年将会越来越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