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明健康生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闲暇之余,走出户外选择一个合适的健身运动场所,做自己喜欢的体育健身运动,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也因此,“15分钟健身圈”备受百姓关注。以后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进行健身运动,这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
但是,笔者认为,“15分钟健身圈”的内涵,不仅要在时空上体现便利性,还应该在健身项目设施种类上尽量满足老百姓的多元化体育运动爱好。从目前来看,市区公园、休闲活动广场或居民小区都有健身设施,但大多数都是蹬力器、健骑机、单双杠之类的健身器材,功能相对还是比较单一。一些带有趣味性或诸如羽毛球、篮球、足球之类的健身运动项目设施或场馆建设明显不足。就在笔者居住区域,人口相对较为稠密,居民对球类健身运动场地和设施需求较大。虽然个别小区也建有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台等球类运动设施,但这些运动设施大都建在室外或未按标准设置,利用率不高。尽管如此,平时这些运动场地也还是比较紧张,还常常因争抢场地闹出不愉快。一些球类体育运动项目,往往是部分中、青年人群的爱好。对于这些球类爱好者来说,在下班之后或周末时间,他们暂时摆脱紧张的学习或放下手头繁重的工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体育运动场所,约上三五好友,酣畅淋漓地来一场球技比拼,这是他们最喜欢的健身运动,也是他们舒解压力、释放情绪、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可是,现有球类运动体育场馆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笔者认为,有关部门要科学地统筹,在体育健身运动项目设施建设规划方面要作全面考量,不断完善体育健身服务公共体系,尽可能惠及各个健身运动爱好群体,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共享到这“15分钟健身圈”给自已带来的幸福感。另一方面,要激活原有体育专业场馆资源,比如,盘活大型体育场馆闲置场地,充分利用其齐全的体育运动设施、场地免费或低收费为周边居民提供健身运动服务;同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体育健身悠闲产业,让市场主体根据健身运动市场需求,不断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为老百姓健身运动提供多样化选择。
在体育健身渐成风尚的当下,要如何用心“描画”好这“15分钟健身圈”,对于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通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也的确值得每一个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