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开学,“劳动课”可谓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新学期开始,劳动课已经写入了不少学校的新课表,一些中小学还在“开学第一课”安排了种菜、收割、做饭……(据9月2日《湛江晚报》)
教育部将劳动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纳入义务教育内容,很有必要。
如今,我们不少学校和家长在孩子成长中偏重于抓孩子的文化课,却忽视了孩子的劳动教育,忽视了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和自理能力。从小到大,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由于从小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得他们动手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生存技能较弱。
笔者以为,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是天生就会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且要从一开始不会做到会做,需要学校和家长从小不断引导和培养。如果学校和家长从来不去教孩子怎么去做,那孩子就永远也学不会。
笔者上世纪80年代上初中时,记得当时除了学校经常组织师生开展劳动活动和劳动教育以外,星期日或放学回家,还要经常和父亲一道去垦荒种菜,或去附近山上砍柴,捡番薯,拾稻穂等,既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不少劳动技能,可谓益处多多。
当然,除了学校要将劳动课正式设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认真抓好学生的劳动教育以外,作为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该放手时就要放手,也适当对教子进行一些劳动教育,让孩子动动手,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经历一些磨炼,对他们成长来说是有利无弊的。
无数事实证明,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合力,从小让孩子经受一些磨炼和劳动教育,学会一些基本的家务技能,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以便日后离开父母,走向社会也能够照顾好自己,并且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