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中秋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有诸多丰富的传说和习俗,表达人们对团圆和谐的渴望,这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中秋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在湛江城乡,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结合中秋传统文化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抒发了市民对幸福生活的真挚感受,表达大家对祖国的美好祝福,传承着中秋的传统文化味道。
难忘传统文化味道,怀念儿时的中秋节
“月饼,是中秋节最无可替代的存在。”家住吴川市梅菉街道沿江路的郭华成说,记得小时候过中秋,他和兄妹其实很少吃到月饼的,那时候月饼是冰糖馅的,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奢侈品,一般只有家里有年轻人刚定了亲的新客送礼才送两斤月饼。现在不管是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偏陋的乡村,都能买到各式月饼,尤其到了中秋节前,月饼琳琅满目。圆圆的月饼寓意阖家团圆,糯糯的月饼味道鲜美香甜,可以说是大家的最爱。
“时至今日,我对于中秋的记忆最深的还是吃月饼,津津乐道的也是吃月饼。”郭华成说,月饼便因取“团圆”之意而成为中秋节的主角,每年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吃月饼,就像没有过中秋一样。
家住赤坎区的杨先生回忆说,中秋赏月吃月饼,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记得小时候过中秋吃上一块月饼,得高兴好几天,”他说:“那时的月饼馅很少,却让人记忆深刻,再看现在的月饼五花八门,但还是老月饼地道、醇正,值得回味。”
“月饼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秋美食。”吴川市月饼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吴川月饼制作技艺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时为吴川吴阳上郭村人的进士吴颐,因在江苏淮阴抗辽有功,被宋度宗赐予“帝赐肉”。后来其用馅料仿制“帝赐肉”并改变制作方法,被人称为“颐饼”,逐渐发展为吴川月饼。2013年,吴川月饼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月饼制作技艺代代相传下来,已日臻成熟和精细,凝聚了数百年制饼师傅的经验和心血。吴川人还深挖月饼文化内涵,比如把本土传统文化元素以浮雕形式刻画在月饼包装盒之上,传递给消费者更多的中秋传统文化和月饼历史文化内涵。
开展系列活动,传承与发展中秋传统文化内涵
记者了解到,湛江市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积极发掘传统节日内涵,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承中秋节传统文化习俗。今年9月6日,由湛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湛江市博物馆承办的“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月圆满 喜相聚’主题活动”在陈明仁将军旧居举行,活动吸引近40人参加。DIY灯笼、兔子投食、描绘月相图、猜歌谜……活动现场,湛江市博物馆通过设置不同游戏来展示中秋节传统文化的魅力,阐释中秋节深厚的文化内涵。
吴川城区的梅菉中心小学、新华小学、城建小学及吴川一中等学校,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通过讲解中秋传统习俗、亲手做月饼、品尝月饼等活动环节,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和浓浓的中秋情,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活动中,感知、学习、弘扬中秋节传统文化习俗。教育局鼓励学校开展中秋古诗词传承活动,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古典诗词回荡中小学校,学生们在书香氤氲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传承着美好的中秋祝福。当地各镇街也积极开展活动,9月2日,该市博铺街道组织开展中秋文化活动,干部职工和周边群众在做月饼、挂灯笼、猜灯谜等活动过程中,了解中秋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中华传统节日散发出的浓郁文化气息。
临近中秋,湛江各地的志愿者服务队、企业等爱心组织纷纷到乡镇、福利院、居委会等地送温暖。9月5日,湛江天柱惠康服务队深入吴川覃巴镇、樟铺镇、长岐镇、大山江街道等镇(街),开展“情暖中秋,关爱到家”中秋慰问活动,为五保户、困难家庭送去慰问金、月饼、大米、花生油等,并送上节日的祝福。
“要深挖中秋节的文化内涵,用新手段、新方式阐释其时代价值,提升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在中秋节里的获得感、幸福感。”吴川市民俗文化专家、广东省级非遗“年例”代表性传承人凌生说,中秋佳节一起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看花灯,这都是在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要过好中秋节,展示它的精彩与魅力,把中秋节的文化精髓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日情感,涵养着我们的文化自信。
让传统中秋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体验到更多的中秋节“打开方式”,中秋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赤坎市民周女士的女儿在湖南长沙上大三,虽然中秋佳节一家人没能团聚在一起,但周女士觉得,在互联网如此成熟的当下,远隔千山也能感觉到浓浓的亲情。“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网上贺中秋、发送电子中秋贺卡等,已经成为当下人们过节方式中最习以为常的部分。”周女士说,随着网络不断普及,用“互联网+”表达团圆祝福也越来越成为潮流。借助互联网技术,家书不再抵万金,乡音乡情即时互通,瞬间可达。
霞山教育工作者吴老师说,当中秋节遇上“互联网 ”,传统文化资源被进一步挖掘,有了更多更新的表现形式。有关中秋节的起源、风俗、文化、诗词欣赏等,以短视频、H5动画等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形成了公共知识的有效供给。借助接地气的网络产品,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人们能够重新认识感受蕴藏和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传统文化,浓浓的文化味和时代味扑面而来。
吴川市民俗文化专家、广东省级非遗“年例”代表性传承人凌生说,自古以来,中秋节就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团圆的向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中秋等传统节日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传承中秋文化,不仅仅是为了欢庆团圆、喜迎丰收,更重要的是涵养人们的家国情怀、凝聚中华民族精神。
凌生建议,弘扬中秋文化,要在传承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传统中秋才会历久弥新、越过越新。相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将传承中秋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与培育本土特色文化和城市精神结合起来,与各行各业的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每个人参与其中,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要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入挖掘中秋乃至所有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优化传统习俗,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积极参与中获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要将中秋民俗文化融入课堂和实践中,增强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体验和理解,使他们成为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组织节日送爱心活动,给孤残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困难群体送去关爱与温暖,大力弘扬中华孝善美德,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