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抱稳“米袋子” 端牢“粮食碗”

我市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粮食生产“生命线”

2022-09-23 08:29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记者 文秋华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方能五谷不绝,百姓心安。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的粮食安全战略,围绕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切实守好粮食生产“基本盘”,鼓起增收致富“钱袋子”,筑牢粮食安全“生命线”。

9月14日,廉江安铺镇三墩村盐碱地莲藕丰收,采收女工一脸喜悦。 记者 李忠 摄

藏粮于地

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稻花香里说丰年。眼下正值水稻生长旺盛时节,雷州市东西洋田的种植户们抓住晴好天气施肥、驱虫。站在田间地头,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稻田像是一块块铺开的绿地毯,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水稻的清香。丰收在即,望着宽广无垠的碧绿稻田,笑意挂上了种植户的眉梢。

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党政同责抓好粮食安全,“必须端稳自己的饭碗”“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句句紧迫,声声重击。十年来,我市认真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粮食生产保持平稳态势。

我市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党政同责,全面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粮食生产责任,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能有提升、产量不下降。全市常用耕地面积700万亩,2021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6.03万亩,产量保持在140万吨以上,充分发挥了农业基本盘、“三农”压舱石的重要作用,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土地是农作物生长的载体,也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只有守住耕地,才能端牢饭碗。十年以来,我市深入挖潜,努力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在廉江安铺镇三墩村,沉睡的田地被唤醒,曾经丢荒多年的盐碱地种上了莲藕,700亩的莲藕种植基地在这个秋天迎来了丰收;在坡头区坡头镇,政府引进社会力量,将1000多亩撂荒地流转起来,打造成集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观带;在麻章区太平镇,政府根据近几年价格行情向好和栽种技术突破等情况,引导农户种植番薯芋头等旱粮作物,推进撂荒土地得以流转复耕。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重点对具备复耕条件的连片15亩以上的撂荒地块开展复耕复种,重点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目前,我市撂荒耕地已累计复耕复种15.19万亩,今年内将完成省下达的可复耕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12.17万亩,切实把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作为稳定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主要措施。

耕地,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国家战略。“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我市严格落实良田粮用要求,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全市535万亩基本农田优先用于种植粮食作物,166万亩粮食功能区主要用于种植水稻,确保所有垦造水田项目每年至少种植一造水稻。“稻稻薯”“稻稻玉米”等轮作模式,不仅带来可观的利润,还盘活了雷州半岛丰富的冬闲田资源,构建我市以优质稻谷为主、特色旱粮为重要补充的粮食供给体系,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在粮食生产优势区建设方面,经多年发展,我市已建成以雷州东西洋、廉江九洲江下游、吴川鉴江流域以及遂溪沿海围田等地区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特别是雷州东西洋,水田连片面积28万多亩,全年水稻种植面积53万亩,平均亩产510公斤,总产27万吨,每年为国家供应商品粮15万吨,素有“粤西粮仓”之称,号称“广东第一田”,是广东省最大的双季水稻主产区。

藏粮于技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机能进、物能运……藏粮于地,不仅要守住耕地数量,更要提高耕地质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大举措。

我市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市县两级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财政等部门通力合作,每年都高质量圆满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得以大幅度增强,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37.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0%多,约占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的五分之一。筑机耕路、修灌溉渠、建机电井,粮食产能得到了增强,作物结构实现了优化,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效益十分显著。

对于经济效益较低的水稻生产来说,没有规模化就没有经济效益可言。机械化是规模化生产的支柱,没有机械化,水稻生产规模化就是一句空话,在水稻烘干环节也是一样。

千百年来,稻谷收获后,都是依赖太阳晒或北风风干,方可入仓储存。稻谷的晒干受天气、晒场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利的天气条件下,极易出芽、霉变等,损失非常严重。湛江早稻收获时正值雨季,若遇连绵阴雨天,损失相当严重。所以说,水稻机械化烘干厂是湛江水稻生产的“刚需”。

湛江水稻烘干机械化的发展是水稻规模化发展的迫切需求,是解决水稻收获时受气候影响的唯一途径,是保障早稻生产安全的一项有效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推动,我市粮食烘干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据统计,我市现有烘干中心(厂)40家,拥有烘干机266台套,日烘干能力共计6908吨,年烘干能力31.086万吨(按45天计)。这些烘干中心的建成与运营,在今年第3号台风“暹芭”中及时烘干受灾稻谷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助农、科技兴农。先进的生产方式不仅逐渐使农民从以往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还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遂溪县河头镇,“无人机飞手”麦海涛接到了700多亩的红薯杀虫订单,立即安排3名植保无人机飞手和2名配药师携带好药物及设备奔赴现场执行喷洒任务,麦海涛把装满肥料的罐子装在植保无人机上,操纵手中的遥控器,操纵机子飞向田地中央,农药细密均匀地撒向田地,无人机缓慢移动,确保农药能喷洒到每一棵植株上。用了3小时20分钟,麦海涛和团队完成了药物均匀地喷洒工作,高效的作业让在场的农户交口称赞。

为提升生产效率,我市大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全面推广水稻机耕、机种、机收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无人机飞播、飞防等服务,重点支持补齐水稻育秧、机械化插秧、粮食烘干机械化短板,扎实推进节粮减损工作。目前,我市水稻联合收割机增加到3950多台,插秧机955台,无人机326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8.63%。水稻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活动、农技服务“轻骑兵”乡村行、构建县镇村三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协办体系……科技赋能,为我市粮食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断提升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藏粮于民

调动种粮积极性,让农民善种田、有钱挣、得实惠

农民是种粮的主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的“米袋子”才会更有保障。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种粮农民底气更足,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得实惠。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建立健全耕地地力补贴惠农政策工作机制,确保应发尽发,及时将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方式直接拨付给农户。农业部门认真做好社会化服务,加强农机具调剂调配,组织开展机耕机播机插机收,推进农机服务向粮食生产全过程、全产业领域延伸。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采取全程托管、互助合作区域联防联控等社会化服务方式,提高病虫草害防治效果,确保适时耕种和耕种质量。同时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加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力度,争取水稻种植保险全覆盖。

让丰收的农民获得真金白银的回报,真正为种粮农民解难题、增底气、强信心,我们的“米袋子”就会装得更满,丰收的成色也会更足。我市不断完善粮食产后服务,完善购、储、加、销协同保障体系,统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做到“应收尽收”,防止发生“卖粮难”,保护种粮积极性。

农业离不开人才振兴。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人才振兴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农战略,认真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为我市培养了一大批田专家、土秀才。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高素质农民成为带动我市农业发展的领头雁。

我市持续建好人才“孵化器”,明确以果蔬种植、养殖等优势产业为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青年农场主,明确培训资金用途和补助标准,创新培育模式,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突出实效和网络教育,强化了“电商教学+农业实训教学”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和指导,确保培训工作有组织、有方案、有管理、有成效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为打造新农人“最强大脑”,我市精心安排课程和师资,积极探索和创新培训方式,突出操作技能训练,保证规定的学时数量,优选专家团队,精心设计课程并选购或编印统一教材,提供优质培训实践场所,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教师资格为农业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或从事农业专业10年以上实践经验、具有农业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次次形式新颖、富有创意的技术推广活动,深受基层农业从业人员的欢迎,持续提高我市农业科技水平,加快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编辑:林霖
值班主任:莫松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特呈岛焕新升级全面铺开  绘就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图景
  • 金沙湾上演“紫色浪漫”
  • 雷州:打造现代化岭南新乡村“雷州样板”
  • 多措并举助力徐闻菠萝走向全国
  • 荷风夏雨别样美
  • 湛江市“你好,火焰蓝”消防安全进万家活动启动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