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建设“红树林之城”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正在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和“增量”转化为“金山银山”。(12月14日《湛江日报》)
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将生态价值体现为经济价值,打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尴尬境地,一直以来是不少地方发展面临的难题。12月14日湛江日报就推出报道《推动红树林变成“金树林”》,分别从蓝碳经济、种养产业、文旅开发等方面,介绍湛江推动红树林变成“金树林”的蝶变路径。
一只鸟,能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媒体曾报道,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一只鹳嘴翡翠能创收50万元。2017年10月,盈江县那邦镇那邦湿地出现一只鹳嘴翡翠,这是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鸟类。这只鸟在湿地停留197天,吸引众多鸟类爱好者来此观测、拍摄。据推算,吃住在那邦镇的“鸟友”,至少带来50万元经济效益。近年来,野外观鸟已成为盈江的一张名片,各地鸟类爱好者慕名而来,寻找河燕鸥、拍摄犀鸟归巢,带动了各类消费。这个例子在告诉我们:好山好水好生态,无形中孕育出了致富产业——“绿水青山”绝对有可能转化为“金山银山”。具体到湛江这座“红树林之城”,我们应该坚定相信:红树林能变成“金树林”。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将红树林转化为“金树林”,本质上来说,是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转化”路径,湛江到红树林里找方向。
报道中的最大亮点,是“我市正加快构建红树林碳汇核算方法学‘湛江标准’”。要实现转化,首先就要量化“生态家底”,破解绿水青山“无价”难题,给绿水青山贴上“价值标签”。加快构建红树林碳汇核算方法学“湛江标准”,是湛江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的全新探索,将有望找到统筹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点,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实际上是增值的。”各地实践充分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蕴藏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又是社会财富,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报道提到,我市积极探索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共存的生态型经济,打造“湛字号”标杆海产品牌;在红树林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正从以往栈道观光、赶海挖贝等传统方式转向生态教育、沉浸式旅游。这些进展都在表明,建设“红树林之城”,湛江不仅仅打出了一张“生态牌”,更是在以红树林撬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全方位转化——利用生态优势提升农产品价值、利用生态产品发展生态文旅、依托城市品牌提升生态产品溢价、利用生态资产探索资本运作、利用生态平台激励市民践行低碳生活……一环接一环,曾经沉睡的红树林资源正持续被激活,焕发出勃勃生机。
未来,以建设“红树林之城”为抓手,坚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定能不断释放巨大效益,让湛江人持续共享绿色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