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苗现场。
“正月沙螺二月蟹,不羡山珍羡海鲜”这是吴川吴阳人熟知的一句话。沙螺是一种贝类海产,在湛江许多海岸都可见到,其中以吴阳出产的最为出名。
可惜的是,40多年来,正宗地道的“吴阳沙螺”越来越少见。为恢复沙螺种群数量,12月13日湛江市鉴江供水枢纽工程鱼类增殖站尖紫蛤(沙螺)繁育运营管护项目通过阶段性验收,首批110多万粒吴川尖紫蛤(沙螺)幼苗,在鉴江口尖紫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增殖放流。项目试验成功后,将进一步向养殖户推广。
沙螺种苗繁育基地。
增殖放流
吴阳沙螺
有望“重出江湖”
沙螺,学名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吴阳沙螺产于鉴江河口与海水交汇地方,其肉雪白清脆,其汤甜润可口。在清朝为贡品,吴川吴阳籍清代状元林召棠曾作诗称赞“入齿脆无声,坐令吾舌柔”。吴阳籍文化名人林帝浣在《梦不见的是远方,回不到的是故乡》一文中就深深地回忆了吴阳沙螺的味美。而对于老百姓来说,吴阳沙螺粥就是最接地气的美味。不过,40多年来受地形地貌的改变,正宗地道的吴阳沙螺,已是非常稀有。
“吴阳沙螺个大肉滑,肉嫩味美,营养价值高。”吴川吴阳镇沙角旋村的李伯表示。鉴江出海口一带由于咸淡水交汇,水中浮游生物多,养分足,因此吴阳沙螺肉质非常鲜美,“可惜现在很难再品尝到吴阳产的沙螺肉了!”
李伯的遗憾很快就能消除了。2022年,吴川市在尖紫蛤(沙螺)种苗繁育基地启动尖紫蛤(沙螺)繁育运营管护项目。该项目由广东海洋大学和中农国际农业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共同实施,经过亲贝培育、规模化人工育苗和人工养殖三个阶段,成功培育出大批量的尖紫蛤(沙螺)幼苗。12月13日,在尖紫蛤(沙螺)繁育项目验收会议上,吴川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审阅材料、现场考察和随机抽样,通过了阶段性验收。随后,吴川市农业农村局在鉴江口尖紫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增殖放流,投放尖紫蛤(沙螺)幼苗110多万粒,帮助恢复沙螺种群数量。
吴阳沙螺。
品牌效益
以吴阳沙螺为契机
探索吴川“美食+”
消息传出,吴川吴阳镇居民纷纷拍手叫好。吴川饮食从业人员杨先生说,希望增殖放流项目能早日见效,能给吴川人带来正宗地道的美食享受,“吴川沙螺粥配梅菉烂镬炒粉,就是一顿美味的夜宵。啖着鲜甜的螺粥,吃着香喷喷的炒粉,真是美滋滋!”吴川市本土文史专家凌生说,在吴川,沙螺普遍用来熬汤和煮粥,味道特别鲜甜。它还有滋阴降火,沁心润肺之功效,是广东有名的特产。“吴阳沙螺粥的做法相当考究,首先要用炖好的猪骨汤来熬粥,加入一些干瑶柱等海味来吊味,文火熬数个小时后成粥糜,这时才放进沙螺。沙螺滚熟后,再撒上一把细细的葱花、芫茜和胡椒粉,味道鲜美!”凌生介绍说。
“近年来,吴川美食相关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传统地方美食经岁月打磨,成为一张张地方名片。”凌生认为,美食产业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消费产业,市场潜力非常巨大,推动吴川特色美食发展,走出美食产业的品牌化、集群化本土特色路径是关键。
驻吴川的湛江市人大代表林壮锦认为,如吴阳沙螺一样,美食产业是一个关联度高、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应大力推动“美食+”产业发展。吴川美食资源丰富,境内有机场、高铁,交通区位优势凸显,推动“美食+”潜力十足。相关部门应强化规划引导,积极探索“美食+”本地路径。以产业发展的思维推动吴川美食做大做强;以美食引擎带动众多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出台美食和餐饮相关扶持政策措施,统筹推动美食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强化美食品牌效应,共同推动吴阳沙螺等吴川“美食+”产业全面提升,助力吴川打造粤西美食新高地。
生态效益
养殖沙螺有助于净化近岸水域
除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外,养殖吴川沙螺有非常高的生态价值。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黄海立详细地解释:第一、吴川沙螺作为地方特色品种,把它开发成养殖品种,对河口地区养殖品种结构优化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第二、沙螺以单细胞藻类、有机碎屑作为饵料,这对于修复净化近岸水域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吴川市对虾养殖尾水含有沙螺所需的饵料。养殖沙螺项目推广后,对虾养殖尾水就能转废为用。这有助于当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黄海立教授说。
“保护本土珍品,并非朝夕之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凌生认为,吴川投放110多万粒吴川尖紫蛤(沙螺)幼苗,值得期待。他建议,吴川要继续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为沙螺生长营造理想家园,积极努力开展吴阳沙螺产品保护相关工作,将吴阳沙螺打造成为吴川的绿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