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锦和镇探索乡村振兴积分制管理,选取白茅村为试点,用积分“兑”出基层治理新面貌。(12月23日《湛江日报》)
创新是改革的基本路径、重要方法和强劲动力,对推动顶层设计落地、提升改革实效大有裨益。12月23日湛江日报就介绍了来自湛江基层一线的一项创新——积分制。
近年来,全国多地探索形式多样的“积分制”,或建“爱心超市”、或开“道德银行”、或设“积分储蓄站”,助力基层治理上新台阶。在湛江,徐闻锦和镇探索乡村振兴积分制管理,选取白茅村为试点,让村民在手机APP注册登记建立“一户一档”积分台账,积分可兑换“奖品”,以此吸引村民参与到村内公共事务和重大决策中来;无独有偶,同日湛江日报也报道了坡头“志愿者积分超市”开张,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活动后可获得积分券,持积分券到超市可兑换商品,旨在吸引更多居民加入社区志愿服务的行列。
积分制的本质,是正向激励。其最大特点,是从群众最关心的身边事入手,将涉及基层治理的重要事项量化为积分指标,群众达到任务项的“期望值”就能获得积分,再凭积分兑换“奖品”。这些“奖品”,可能“爱心超市”里的自选物品,可能是“道德银行”里的社会化服务,也可能是“积分储蓄站”里那些未来可以获得帮助的承诺。这种正向激励,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自身与基层治理、集体事务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到自己是可以为集体出一分力的,于是完成了激励的闭环——越受激励,就越愿意参与。于是,越来越多人从“站在一边看”变为“主动跟着干”,就是这样,“小积分”撬动了“大治理”。
但在各地实践中,积分制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与不足,值得探索积分制的各方留意。
首先,是积分量化的合理性问题。积分制最大的特点,是量化;最容易被质疑的,也是量化。量化的核心,是标准化治理,但有相当一部分复杂的治理事务,并不容易标准化,于是量化就会引来质疑。比如有的村庄将“家庭和睦”列入积分项,希望引导村民营造和谐家风。但在实践中,“家庭和睦”非常难以量化。对于关系一般的家庭与较为和谐的家庭很难找到精准区分的标准。而家庭内部发生较大矛盾,当积分所带来的正向激励并不能弥补矛盾中的利益损失时,积分治理的约束性作用就会变得微乎其微。所以如何进一步让积分量化更合理、更精准,是积分制能否在基层持续见效、深入的关键。
其次,从长期看,积分兑换容易引发“目标置换”的风险。比如某地在长期的志愿服务物质兑换激励中,削弱了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的义务感、奉献感。在部分人眼里,志愿服务甚至变成了以兑换积分为目的的功利行为,于是降低了对志愿者的好评度、信赖度。因此,如何在“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之间找平衡,是积分制长期运行必须考虑的问题。
最后,是积分制面临着治理效用递减的问题。有学者对某地数字积分治理平台进行统计发现,在积分制运行初期,随着新鲜感、知晓率提升,居民参与度不断提升;半年内进入运行中期,活跃度达峰值并在高位运行;而在半年后参与度开始逐步下降,一年过后,每户总体得分排位情况趋于稳定,逐步褪去了“你追我赶”的驱动力。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考一些以积分打卡为特征的APP所用的激励方法,不断对积分排名进行“再激活”。
期待各地能在克服一个个困难中不断深化积分制的应用场景,真正让“小积分”撬动“大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