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稀世珍宝石渠阁瓦砚在雷州半岛留下一段传奇故事

2023-01-07 10:09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湛江市博物馆 陈志坚

石渠阁瓦砚,是用汉代藏书楼石渠阁的瓦片雕制成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研墨书写器具。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砚谱》记述:“作澄泥砚法:以墐泥令入于水中,挼之,贮于瓮器内,然后别以一瓮贮清水,以夹布囊盛其泥而摆之,俟其至细,去清水,令其干,入黄丹团和溲如麪,作一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至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荫干……烧一伏时,然后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足亚于石者。”石渠阁瓦是以水澄淀结成泥而制成弓形的瓦烧制而成。后世文人觉察其坚劲如石,柔细如腻,滋润如玉,可以用墨,便请匠工用石渠阁弓瓦雕制成砚,研书习画,果然佳品,经世代流传而成为稀世珍宝。

而这一稀世珍宝,由于苏轼犹为珍爱,于是在雷州半岛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

苏轼随身珍藏着一方石渠阁瓦砚。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又被以“讥斥先朝”罪从惠谪琼。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赦还,从琼移廉。途中因连日风雨侵袭,舍舟取道奔遂溪兴廉村投宿净行院。塾师陈梦英久慕大学士之贤哲,获悉苏轼投宿净行院,前往邂逅相识,屈膝交谈,倾诉寸衷,切磋学问,朝夕形影不离。陈梦英厚待苏轼,这使百病缠身的苏轼十分感激。如得春风沐时雨,身心顿觉爽朗康安。鉴于陈梦英的至诚,辞别时,苏轼把心爱珍藏的石渠阁瓦砚送给陈梦英,并在砚背刻文铭右,作为留念并寄托厚望。陈梦英如获荆壁,作为家宝,世代相传,启迪后秀,励志耕读,攀登折桂,为双村陈族振播声名。

石渠阁瓦砚长26.7厘米,宽17.9厘米,厚2.6厘米,正面上方雕刻铭文:“其色温润,其制古朴,何以致之,石渠秘阁,改封即墨,兰台列爵,永宜宝之,书香是托。”右下方签名苏轼,又有一方印:“奇珍”,背面上方雕刻篆书:“石渠阁瓦”,下方竖刻二行行书:“元符三年,仲秋佳制”。

石渠阁瓦砚作为陈氏家族世传珍宝,至清末此砚失传。民国二十年(即一九三一年),窃闻砚流落于西营(霞山)罗荫庭之手,陈族派人寻至罗荫庭寓居议赎不果。1941年何公卓秘书陈怀琦把砚原委具告何公卓(民国广东省警察局长),何公卓慷慨应允,重金赎回送还陈族。陈族大喜,于1947年,双村陈族集资建还砚亭以纪念,今亭仍在,陈怀琦撰写《还砚碑》嵌在墙上。

《还砚碑》载述了苏轼赠砚的经过与石渠阁瓦砚失而复得的原由。

1951年土改时,此砚由政府收缴交遂溪县公安局,几转五人之手,后由苏同志保管。苏见砚上题名苏轼,思系同宗,在临终时,嘱其子女将砚送往惠州苏公祠或交还双村陈族。其子女后来拿此砚到遂溪县文化馆鉴定,文化馆工作人员认为此砚属文物,不宜个人私藏,应由国家保管,于是写下收条收下此砚。在此之前,陈族人士已向各方追寻砚的下落,后获知石渠阁瓦砚已出现并存放遂溪县文化馆,即派人前往认定,经多次陈情协商,1982年此砚终归双村陈族,陈族大喜,聚会庆祝。


编辑:周子琪
值班主任:莫松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