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好热闹!处处人山人海,喜气洋洋,粤西年例像一道流动的文化盛宴,聚拢了人气,弘扬了文化,提振大家的精气神。放眼全国各地,民俗活动都呈现复苏的态势,许多当街表演的民俗红红火火,人气爆棚,借助移动端传播更是火爆全网。然而,在民俗表演过程中,也要防患于未然,避免一些问题的产生。
首先要警醒的是,民俗表演不可突破法律底线。各地的民俗表演,有很多都是非遗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何谓非遗?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且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具有民族文化财富的表演技术类、工艺技术类和节目仪式类的传统文化事项。非遗文化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也属于子孙后代。所以要保护好,传承好,不能以偏概全、传歪了,更不能逾越当今社会的法治框架。比如,在全国多个地方都有“上刀山、下火海”类似的民俗表演,场面精彩热烈,参与者激情澎湃,观者动容,激发起在困难面前大无畏的精神。然而,观众若将其理解成小团体的“义气”、甚至以“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气”逞团伙义气,那就走上旁门左道了。
其次,民俗表演人员更要注意自身修养,传播欢喜,不争高下,少生是非。文明是多样多彩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单单就舞龙而言,在同一文明谱系下也有着不同的文化表现。就湛江来说,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布锦龙,我们有东海人龙舞、调顺网龙、文章湾村的簕古龙……你能说谁高谁下?只是不一样的美而已。
每一种民俗都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如何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答案就是守正创新、科学继承。在寻找非遗与生活的连接点上,赤坎老街的做法值得肯定。今年过年,赤坎老街成了游客的热门打卡点。老街举办“节庆叹非遗 文化进万家”活动,通过非遗展示展演、非遗体验、非遗美食集市、非遗图片巡回展览等六大板块,让市民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共享非遗魅力。赤坎区用“非遗+”新模式,力促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产业新融合,老街如今人声鼎沸,文化的魅力功不可没。
还要注意的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非遗项目,可能是原汁原味的,但不代表我们一定要全盘接受,有些民间说法只是浪漫的比兴,表达居民的美好愿望,非要拘泥于字面意思,就有些食古不化的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