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匠心+创新

“97后”小伙精研雷州窑再续薪火

2023-03-16 10:59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记者 杨雅丽

陈耀贤正在作技术指导。 记者 张锋锋 摄

身姿优雅的黑脸琵鹭、栩栩如生的菠萝笔筒、俏皮可爱的芒果陶壶、憨态可掬的雷州石狗、古朴厚重的陶瓷茶杯……近日,记者走进雷州市“百年根艺”生产基地,展厅琳琅满目,展格里摆满各类融入雷州半岛元素的陶瓷作品,质地光洁细腻,釉面色泽明亮,让人爱不释手。

这些清丽、质朴、稚拙的陶瓷皆出自一位雷州后生——陈耀贤之手。“雷州窑陶瓷是我国泥塑艺术汪洋中的一朵浪花,在悠悠岁月长河中散发出迷人的熠熠光彩。”他热衷雷州窑陶瓷制作技艺,秉执一颗匠心,潜心钻研雷州窑陶瓷,致力于雷州窑复烧,并将老手艺推陈出新,努力创作有温度的陶瓷作品,传承雷州窑文化,让雷州陶艺更加积厚流光、异彩纷呈。2022年9月,陈耀贤被评为第八批雷州市非遗项目雷州窑陶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结缘陶艺 立志非遗传承

在拥有4000平方米“百年根艺”生产基地的后院一侧,藏着一间小小的“造梦空间”。方寸之间整齐摆放着器皿、盖罐、笔筒等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雷州窑传统器型的试验品,还有矿物材料、学习资料、设计纸质手稿等。记者小心捧起茶碗茶盏,朴实的冰裂纹古色古香,浑厚大气,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手艺人与时光为伍的情感流动。

“这是我创作设计陶瓷作品的一个小空间,每一件试验品都是我与泥巴的一次对话。”陈耀贤说道。眼前的他,面容清瘦,斯文安静,谈起雷州窑陶瓷,眉飞色舞,眼里有光。

1997年出生的陈耀贤是雷州调风人,从小喜欢绘画,由于受到叔父陈国玉的影响,对雷州传统工艺产生浓厚兴趣,时常利用节假日时间学习根雕技艺。“一堆普通的泥巴从成型、具象到上色、烧制,最后出炉的作品总是出乎意料,让人惊喜连连。”陈耀贤笑着说,他在读高一时偶然认识陶瓷工艺师何承美师傅,第一次接触陶泥仿佛打开了自己的新世界,从此拜师学艺,开阔眼界。

“读大学时,师从吴爱珍教授学习研究陶瓷制作技艺,一有空就泡在工作室,练习拉坯、捏塑、烧窑等,经常忘了吃饭,现在也一样。”一接触陶器的技艺,陈耀贤便对此深深着迷。2020年从岭南师范学院毕业后,他便入职雷州市百年根艺文化有限公司,专职负责雷州窑陶瓷的研究与烧制工作,开启了他的陶艺事业。

看着陶泥在指尖飞舞,他以一颗平静的心沉醉其中,忘记了时间流逝。“在工作室一整天下来都感觉不到累,一拿起泥巴,朴实、奔放,感觉非常亲切。”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享受的过程。

为了更加深入学习和研究雷州窑陶瓷,陈耀贤赴江西省景德镇深造,系统学习传统陶瓷制作技艺,还有进修陶瓷釉药基础理论和实验材料课程。他经常和一些陶艺家接触、交流,在他们身上,学习匠人精神,获得新的体悟,同时在叔父的帮助下,现已收藏有唐、宋、明代雷州窑小罐、碗、杯、油灯等成品、残片20多件,还持有《雷州窑瓷器》《陶瓷造型艺术》《陶瓷矿物原料与坯釉配方应用》等陶瓷专业书籍40多本。

“看,这是雷州石狗,一直努力用陶瓷材质去表达,希望‘活化’非遗,还响应‘双创’,推出雷州窑陶瓷仿制雷州石狗系列作品。”陈耀贤一边分享设计手稿,一边说,雷州窑陶瓷制作技艺是非遗文化,他一直致力于雷州窑复烧,还开展雷州窑陶瓷制作活动,并为残疾人士传授雷州窑陶瓷制作工艺,为他们的人生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传承“泥巴绝活”,让雷州窑文化薪火相传。

一心专研 复原古代盖罐

“这是仿制元代的‘雷州窑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因温度、泥料有些偏差,烧成收缩率有所影响,目前青黄釉烧制接近85%。”在开盒现场,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件陶瓷作品的陈耀贤介绍道,该荷叶盖罐原件,1957年于雷州市雷城西湖水库元代墓葬出土,通高31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13.4厘米,现为广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据介绍,雷州窑陶瓷自汉代兴起,盛行于唐、宋、元时期至今约2000多年,与广州西村窑系、潮州窑系、石湾窑系并称为广东四大窑系,系广东著名窑场之一,后因时代变迁,逐渐销声匿迹,制作技术也渐渐失传。

为了复原古代技艺,陈耀贤不仅奔走外地进修专攻陶艺,还多次到广东省博物馆、雷州市博物馆、雷州市沈塘镇茂胆村、白沙镇禄余村等古窑址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并拜访雷州窑研究专家,博取众长之长,不断提升陶瓷制作技艺水平。

定中心、开孔、拉拔、鼓腹、敛口、折肩、卷口、做腰线……2020年,陈耀贤开始一边翻史料,画图稿,一边不停试做“雷州窑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做坏的陶泥不计其数,一有空就拉坯塑型,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当泥体快要塌下时,要调动全身力气进行抢救。”站在画板前修改荷叶盖罐图纸的陈耀贤说,这个荷叶盖罐灰胎,直口、丰肩、鼓腹,特别是荷叶形盖的口罩,增加不少难度,稍不留神,胎胚就会崩塌或扭曲,要心静手稳,心手合一。

“仅仅做造型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我的手都被磨起皮了,吃饭拿筷子时手都是颤抖的,连菜都夹不起。”在用泥上,陈耀贤的要求近乎苛刻,泥料须取自雷州半岛一带,质地细腻,黏性好。采料后经数月的陈腐氧化,多次的淘洗、练泥、配比,才能制成精泥。

拉坯后,阴干、上釉、烧制,环环相扣。烧制也是重要环节之一,温度必须控制好,要慢升、慢降,确保胎与釉膨胀收缩的同步,让它们有机融合,防止开裂。“彩绘也是一种挑战,从平面到立体,但最大的难度是做釉色,因手上没有任何资料,需要不停地研究配釉方法,不断试验摸索。”话语间,陈耀贤向记者展示如何釉药,他说,釉色是关键,也是独家秘方,自己也是尝试上百多次才接近最佳釉色,也烧了3万多元的电费。

望着墙面挂满的各类制作陶瓷颜色试片,陈耀贤深感欣慰,他告诉记者,荷叶盖罐原件的罐身纹饰共六层,三大主体纹饰被三圈细纹隔开,主体纹饰以菊花凤鸟为题。纹饰层次丰富,线条活泼流畅,构图严谨,相互呼应,是件精美之作。

采访得知,经过3年多的苦心钻研,支出几十万元,他才逐渐找到门道。如今,陈耀贤总算成功复原了“雷州窑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其基本符合雷州窑材料配方、造型、釉色、装饰技法等特征,还仿制元代“雷州窑褐彩诗词枕”等古雷州窑陶瓷作品,让古老陶艺重现昔日芳华。

锐意创新 “陶”出本土精彩

创意是作品的灵魂,作为雷州窑县级传承人的陈耀贤,追求陶艺创新,坚持每天创作和学习,如今,创作陶瓷作品成了他生活的日常。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研究,足不出户,享受与“泥”共舞的独处时间,全身心沉浸在陶艺的世界中。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陈耀贤认为,陶艺是有温度的,它不仅仅是工艺品、摆设品,更是可以保留在大家身边的美术品,让每一件器皿即可观赏,亦可使用,释放它的价值,传递出温度。

作为一个湛江人,陈耀贤始终有着浓浓的家乡情怀,想要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一些湛江的陶瓷语言,做出一些具有湛江特色的陶瓷作品。去年,陈耀贤做了一款菠萝笔筒,融入本土农产品的符号,让人一看就想起湛江菠萝。之所以想做这样一款菠萝笔筒,一是湛江菠萝火出圈,二是自古就有“家中有菠萝运气似黄金”的说法,菠萝闽南语谐音“旺来”,希望大家年年财源旺来、兴旺常来。另外他也喜欢菠萝,自小跟着父母种菠萝、摘菠萝、吃菠萝……对菠萝再熟悉不过了,想做一只实用新颖的“陶瓷笔筒”。

“菠萝眼的纹理需要划得更深一些,这样才更加写实。”当天,记者跟随陈耀贤来到陶瓷制作坊,他时不时指导徒弟制作菠萝笔筒。“为了菠萝笔筒一比一的仿真,刚刚开始打造菠萝模型时,我每天都拿着菠萝陶瓷刻画,即使走路都拿着刻。”陈耀贤认真地说,因菠萝眼的每一片叶子走势都不一样,需要一笔一画的刻,足足花了2个月,才做好第一个菠萝模型。”

陈耀贤热衷于为陶瓷创作加入新花样,又带有理智而深刻的理论思考。“我们制作的《黑脸琵鹭》喜获湛江‘红树林之城’主题创意产品设计大赛金奖。”陈耀贤开心地和记者分享道,黑脸琵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近几年,它常出现于高桥、九龙山等处红树林中,是红树林里的明星鹭鸟。

“为打造最佳陶瓷雕像的造型,我时常熬夜观看有关黑脸琵鹭的视频和图片,不断比对、完善作品。”陈耀贤表示,他老家在九龙山附近,自家门口就有一大片红树林,对红树林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深厚感情。接下来,他将原创烧制湛江“红树林精灵”系列陶瓷产品,比如红嘴鸥、招潮蟹……用雷州窑陶瓷去塑造它可爱的形象,让人们去认识它,爱护红树林,助力打造“红树林之城”。

近年来,陈耀贤不断推陈出新,创作了三元塔、芒果酒壶等具有本土元素的陶瓷作品,还利用“非遗+文创”的发展模式,开发出一大批兼具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的雷州文创产品。除了从传统瓷器中汲取灵感制作符合现代审美的实用器皿,他还借助直播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雷州窑陶瓷文化和发展历史,用年轻人的方式重新打开雷州窑,让全国了解雷州窑文化。

转盘悠悠,窑火冉冉。“我会沿着陶艺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把陶艺作为我终生事业。目前,我加强对雷州窑独特工艺流程、技术特点等研究,正努力全面地还原雷州窑烧制的技术路线,完善雷州窑完整复烧工艺流程。”陈耀贤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更多年轻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建立陶艺村或雷州窑文化产业园,复兴雷州窑陶瓷文化,让不息的窑火重放光彩。


编辑:何海清
值班主任:莫松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原创音乐剧《红树林深处的灯塔》举行拥军专场演出
  • “五一”假期赤坎打造系列精品活动
  • 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书香进校园”系列活动
  • MV赞美红树林
  • 湛江市第二届青少年书法大赛作品展开幕
  • 世界首次!嫦娥六号开启月背“挖宝”之旅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