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原创音乐剧《红树林深处的灯塔》汇报演出,精湛艺术助力湛江打造“红树林之城”。 (3月21日《湛江日报》)
音乐剧《红树林深处的灯塔》,将极具湛江符号的建库开河、抗击台风等故事整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了红树林陪伴湛江人一路前行。近年来,红树林与湛江共成长,更是成为这座“红树林之城”的集体记忆。
二十多年来,湛江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人工造林面积超过2000公顷,在全球红树林面积逐年递减的大趋势下,湛江红树林面积却逆势递增,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世界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2021年底,湛江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红树林之城”;而今年3月19日至26日,我们迎来了2023年湛江市“红树林之城”文化活动周。这个“嘉年华”式的活动,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红树林已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在“红树林之城”这个“家”里,红树林是我们的“家人”。
在湛江湾的特呈岛上,生长着全球罕见的红树林古树群,以白骨壤单优群落及白骨壤和红海榄混交群落为主,部分树龄长达五六百年。可以说,红树林是湛江人的老邻居、老朋友。但直至近年,湛江人仿佛才又重新认识了身边的这片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的它们,可不只会抗台风,还有着许多待挖掘的“宝藏技能”。
首先,是作为生态空间的价值。红树林生于海陆之间,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让它们深深扎入淤泥,与风浪搏击。2015年超强台风“彩虹”登陆湛江,雷州沿海村民发现,有红树林保护的地区受到的狂风和巨浪影响,明显要比别的地区小很多。不仅如此,红树林复杂的根系能够过滤水中的硝酸盐、磷酸盐和其他污染物,改善从河溪流入河口和海洋的水质。因此,在湛江人眼里,红树林是鱼虾蟹螺成长的真正“故乡”。在红树林滩涂中土生土长的海鸭、沙虫、泥丁、生蚝等,是大自然的美味馈赠。默默守护湛江海岸的红树林,也被湛江人深情地守护着。2021年12月31日,东雷高速公路全面通车,不仅连起了东海岛与雷州之间的“半小时生活圈”,还在湛江海湾上留下了一道美妙的“S形曲线”。这道“S形曲线”,是通明海大桥。这条大桥之所以硬是要凹出“S形”,是为了给红树林“绕道”。红树林,已成为湛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印记。
其次,是作为经济空间的价值。2021年,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通过市场机制完成蓝碳交易,给我们上演了一场“点绿成金术”。这是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在实现蓝碳生态价值转化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后,我市加快构建红树林碳汇核算方法学“湛江标准”,积极探索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共存的生态型经济,着力找准统筹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点,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除此之外,湛江各县(市、区)还围绕红树林这个主题,开发文旅项目。廉江高桥红树林风景区、霞山特呈岛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雷州九龙山湿地公园、麻章通明港红树林“十里画廊”……红树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遍地开花,红树林正逐渐变为“金树林”。
再次,是作为精神空间的价值。红树林的许多特点,是构筑城市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上演的音乐剧《红树林深处的灯塔》,就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红树林作为红土之树、生命之树,被誉为“树坚强”。它的生长环境恶劣到了极致:不稳定的底泥、缺氧的土壤、高盐度的海水、水位涨落变化大等。但它们顽强地扎根,以特殊的适应性和极强的生命力,进化出叶面泌盐、根可呼吸、木质胎生等“神操作”,令人叹为观止。在海岸边上,红树林总是手拉手、肩并肩地迎风战浪,就像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勇士。顽强不屈的意志、敢于斗争的精神、团结奋进的力量,与这座城市的气质高度契合、共鸣共生。
最后,是作为社会空间的价值。3月12日植树节当天,新浪微博大V@帽帽moer连发两条微博介绍湛江红树林美景,引来网友热议:“湛江海岸线的红树林太美了,想去看看”“这个地方真的好美啊好想去”“如此的湛江很难不喜欢”……打动网友的,是她关于湛江红树林的一段场景描述——“湛江海岸线既有绵延数千亩的红树林的远郊美景,也有小片的红树林被放进市中心的海滩上与繁华喧闹的街景做伴,当远郊的人群欣赏万里晴空千亩红树林的壮美,当城区的一家三口玩着海沙凝望眼前的白鹭红树映高楼的妙趣,这些美好都是无数护林者三十年不间断努力的结晶。”是的,红树林早已融入了湛江人的生活场景,到红树林看白鹭翩跹、候鸟嬉戏,陪孩子们一同挖贝抓蟹、两手泥巴,早已成为不少湛江家庭周末的“标配”。
红树林与湛江共成长,让我们一起续写更多动人的“红树林之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