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柳州市区。
3月30日至4月2日,中国地市媒体融合发展大会暨“全国百家党媒看柳州”活动在广西柳州市举行,全国100多家地市党报、融媒体中心的社长、总编和新闻业务骨干200多人齐聚一堂,共商媒体融合发展大计。本报记者韩海冰参加上述活动,与全国媒体同行共同见证“网红”城市柳州的四张亮丽名片。
一车风行、一花倾城、一江旖旎、一粉飘香,早已成为柳州最为闪耀的城市名片。“一台车”、“一朵花”、“一江水”和“一碗粉”的名片汇聚流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柳州宜居宜业的城市形象获赞无数。
工人在组装汽车。
“一台车”:
全国每生产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来自柳州
2022年,柳州凭借6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次于西安、上海,高于深圳、重庆。在新能源汽车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全国每生产10辆,就有约一辆来自柳州。目前,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突破144万辆,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近10%。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展现了这座“汽车拉着跑的城市”敢为人先、实干创新的精气神。近百年来,“汽车”作为一个符号,已经刻录在柳州的基因中。
1933年,广西第一辆木炭车的诞生,掀开了柳州乃至广西工业发展的第一页。1949年后,柳州又相继诞生了国内第一台汽油机、广西第一辆汽车、广西第一辆微型汽车等,屡屡填补广西乃至全国汽车行业的空白,逐渐确立全国知名大汽车城的地位。
如今,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企业的城市,柳州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生产企业超300家,培育出了“五菱”“宝骏”“乘龙”“风行”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知名品牌。
近年来,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崛起,柳州乘风破浪,形成了政企联动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柳州模式”。该模式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市民的出行,让全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也成为全市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加速转型的引擎。
去年,东风柳汽汽车出口再创历史新高,目前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70个。东风柳汽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程源告诉记者,柳汽“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陆续开拓俄罗斯、德国、韩国等市场,对于海外销量今年继续迈出跨越式步伐,程源信心满满。
2022年11月,五菱新能源汽车服务2022年G20峰会的消息刷屏海内外各大媒体平台——在印尼巴厘岛,中国品牌五菱Air ev新能源汽车接待着世界各地的参会代表,展现了“中国智造”的风采。
“柳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号召,借助广西深入加强和东盟区域合作的良机,逐渐形成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东盟市场的共生生态。”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汽车科科长梁焕强表示。
作为一座传统的工业城市,柳州通过对自身优势的进一步梳理,找出了“一台车”这一城市形象传播的切入点,建构和传播“汽车城”的城市形象。
长期以来,柳州汽车年产量稳居全国前五。其中,2017年高达253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近9%,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三。柳州生产的汽车不仅在国内拥有巨大销量,还批量出口多个国家。2021年,东风柳汽累计出口汽车1.5万辆,创历史新高;上汽通用五菱实现整车及散件出口14.56万台(套),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8%,海外收入累计76亿元人民币。
据柳州海关发布的数据,2021年柳州汽车出口9.5万辆,同比增长149.9%,出口区域以东南亚、南美为核心,逐步扩展至中东、非洲、中亚等重点市场。
柳州随处可见的洋紫荆在绽放。
“一朵花”:
30万株洋紫荆盛开“半城山水半城华”
洋紫荆是柳州市“市花”,也是柳州城市新名片。
洋紫荆自20世纪30年代引进柳州,种植于柳州市柳北区沙塘镇一带,80年代被引入柳州街头,装点城市。1996年,柳州市政府审批批准控制酸雨污染的40条措施,其中“绿化”成为园林建设的主基调;2002年,洋紫荆成为城市绿化的主力树种之一;2006年,洋紫荆开始大规模运用于街道和公园绿化。目前共有近30万株紫荆遍布柳州全城。柳州也成为全国种植洋紫荆最多的地方。
伴随洋紫荆的成长,柳州逐渐也有了一座“花园城市”的雏形。2012年至2018年,柳州分两步走,分别实施了“花园城市”1.0版和2.0版建设,让全市形成了“一花为主,四季可赏”的景观格局。
每年3月至4月,30万株洋紫荆绽放,呈现出“半城山水半城华”的美景,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赏花,催生出“赏花经济”“紫荆文化”,让柳州享受到生态旅游发展的红利,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游客在合影留念。
“一江水”:
全国城市地表水水质“三连冠”
柳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柳宗元笔下的“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柳江是柳州的母亲河。一江碧水穿城而过,在柳州主城区形成一个“U”形。
在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20年至2022年全国地级市城市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榜单中,柳州蝉联全国地表水水质冠军,实现“三连冠”,被誉称“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
而全国第一的水质,作为西南工业重镇的柳州,来之不易。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针对老城区工业过于集中的情况,以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批的方式推动污染企业整合重组,对一些治理无望、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关闭,对一些排污不达标但具有改造意愿的企业进行改造提升,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得以明显改善。
柳州着力在沿江柳江两岸打造景观带、文化带。重修文庙、建设人工瀑布、打造窑埠古镇文化街区、修建近百公里的沿江亲水步道和自行车道……而今的柳江两岸,已是柳州人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而到夜晚,两岸霓虹闪烁、灯火璀璨,市区沿江山体、瀑布、音乐喷泉在彩色景观灯的照耀下,犹如一串晶莹剔透的多彩夜明珠、倒映在恍若银河的九曲柳江之上。夜游柳江,已经成为初次到柳州的必选项目。
柳江全长逾千里,其中自到达柳州市区时,从上游的露塘,到市区下游的洛维,全长55.5公里,最为婉转曲折,恰如一条玉带缠绕城垣,青峰点缀其中,风光无限,入城百里方出,被柳州人称为“百里柳江”。
百里柳江,也有百里滨江道。柳江两岸,处处是公园。亲水的钓台沙滩、行人步道、自行车道、汽车景观道,与绿树相伴,在花丛中穿过。环境更优美的自行车道,激发了柳州人开展自行车运动的热情,去滨江路骑行两圈成了柳州自行车爱好者的新爱好。
主播在推介螺蛳粉。
“一碗粉”:
“百亿级世界网红”的惊奇
柳州螺蛳粉特色产业从街边小吃到“百亿级世界网红”,成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柳州食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万多年前的白莲洞人,而螺蛳粉据考证是由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谷埠街一带的夜宵摊兴起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螺蛳粉辣、爽、鲜、酸、烫的独特风味柳州螺蛳粉俘获了众多食客的味蕾。“螺蛳粉手工制作工艺”2008年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柳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美食名片。
2014年预包装螺蛳粉问世,开始“飞”往中国各地,甚至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地。从“路边摊”到“工业园”再到“俏全球”,柳州螺蛳粉成功“出圈”,让世界为之惊叹。这是柳州用工业思维发展特色产业的成果。
紧紧围绕螺蛳粉生产制作这个核心,柳州通过贯通种养、产供销各个环节,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1+1>2”的规模化效应,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成功把特色产业打造成柳州保障就业、提高就业,实现农村、城镇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手段,打造成惠及民生的幸福产业。
去年螺蛳粉全产业链实现收入600.7亿元,同比增长19.75%,袋装螺蛳粉实现181.75亿元,同比增长19.6%。螺蛳粉增长仍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潜力。
目前,这碗“小米粉”已成为串联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大产业”,柳州螺蛳粉企业已达127家200多个品牌,如今各大产业园区已经涌现出许多亿元甚至十亿元螺蛳粉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产业链上的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带富了一方老百姓。全产业链共创造就业岗位30多万个,带动5500户贫困户共2.8万贫困人口脱贫,袋装螺蛳粉出口超5256万元,远销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仅用5年时间,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就从2015年的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0亿元,2021年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更是达151.97亿元,成为“百亿级世界网红”。
柳江夜景迷人。
问“柳”
词/刘少雄 曲/唱 韩海冰
能不能给我一朵花,
我想把紫荆芬芳带回家。
能不能给我一台车,
我想驾五菱宏光走天涯。
能不能给我一碗粉,
我想用螺蛳美味谢爸妈。
能不能给我一江水,
我想借九曲清波拥抱他(她)。
问“柳”鱼峰山,我问“柳”铁桥下,
问“柳”大龙潭,我问“柳”到白沙,
百里柳江美啊,百里风情画。
打卡罗池庙,我打卡在双塔,
打卡奇石园,我打卡骑天马,
走遍柳州城啊,处处是牵挂。
(2023-4-2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