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的首站来到位于湛江市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这是一个集水产饲料、种苗、养殖等为一体的综合研发平台。
南海之滨,春涛拍岸;海洋产业,聚才而兴。
湛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立足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着力破解种业“卡脖子”之困,充分发挥人才对产业的创新引领和技术支持效应,致力“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走出了一条人才引领驱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新路径。
引才聚才 向海图强
“智力引擎”驱动“蓝色产业”振兴发展
“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
人才是“智力引擎”,为进一步满足海洋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加快海洋强市建设步伐,近年来,我市组织实施“海洋产业人才振兴计划”,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大力发展深海养殖和智慧渔业,持续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提供海洋人才引育、项目攻关、技术转化以及人才对接等方面服务,聚才筑梦海洋。
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动“海洋产业人才振兴计划”,建立了强有力的项目实施工作机制,形成“一把手”领办、专班实施、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当前湛江全力聚焦海洋产业发展抓项目实施,聚焦‘高精尖缺’靶向引育人才,为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机制活,则人才活。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现状,我市积极布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包括海洋产业重点人才引进、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建设载体平台、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等配套措施,不断完善全链条育才、全视角引才、全方位用才发展机制。
我市不断强化海洋产业人才振兴规划引领作用,发布了《湛江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规划了湛江至2035年的发展规划及方向,主要以港口运输、海洋产业、金融科技三大方面为重要发展目标。对海洋产业提出明确要求,以海洋战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建设国家现代化海洋中心城市。
为落细落实项目目标任务,我市研究制定海洋产业人才振兴三年行动,围绕海洋生物和海洋高端装备领域人才引育目标,提出了5大方面21条具体举措,为项目具体实施提供了可行、可操作的措施。
以“竞争性扶持项目”拓宽产业赋能渠道,我市推动县(市、区)参与海洋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经评审后择优分档次扶持10个县级海洋人才项目,市县联动发力打造县级海洋领域创新人才队伍,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以“领航计划”引育海洋领域创新创业团队,我市聚焦海洋生物、海洋装备、海洋能源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瓶颈,成功引进“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研究团队”“海洋源医用抗菌敷料研发团队”等6个团队,给予专项资助1300万元。
全职引进中船集团渔业养殖装备高级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王宇博士,药学正高级工程师梅双喜博士;围绕湛江红树林保护与利用重点方向,柔性引进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红树林湿地研究资深专家廖宝文研究员……针对湛江湾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湛江重点平台,我市以“一事一议”方式引进高级专家人才。
当前,我市聚焦海洋产业发展和项目实施的目标任务,不断开拓人才引进培养新思路,强化“一盘棋”思维,点面结合、多措并举,实行“突出特色、示范带动、多方协同”全域推进项目模式。
育种中心科研人员观察种虾生长状况。
识才育才 攻坚克难
“揭榜挂帅”力破行业“卡脖子”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
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种业问题是农业的“芯片”问题,也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进一步解决种业发展遇到的技术难题,推动湛江海洋渔业“更上一层楼”,我市结合“海洋产业人才振兴计划”,运用“揭榜挂帅”模式,组织申报湛江市海洋产业“揭榜挂帅”人才团队项目,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湛江落地生根。
何为“揭榜挂帅”?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顾名思义,就是企业把需要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需求用榜单形式发布出来,各路科技领域的“英雄好汉”不问出处,相互切磋,有能力者即可“揭榜”。这种方式广纳天下英才,助力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依托面向南海的地理优势和海洋产业优势,以“揭榜挂帅”项目拓宽技术攻坚渠道,重点突出水海产品育种、海洋生物医药、深远海绿色养殖装备等方向,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出制约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张榜”,以“揭榜挂帅”模式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经遴选“张榜”,恒兴南美白对虾育种、海茂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研发及产业化扩繁推广等6个项目成功立项,突破了SPF种虾及种苗保种和扩繁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制了“海茂1号”南美白对虾新品种。
通过实施“揭榜挂帅”项目,湛江搭台牵线,让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合作机制,解决行业关键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叫好声连连。
“以前,南美白对虾的种质资源长期依赖国外进口。当养殖规模扩大,种虾价格随之水涨船高,经营成本大大增加。通过‘揭榜挂帅’项目,提升了南美白对虾抗病能力,加强对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动物的育种研发工作。”对此,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对虾育种中心有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外国进口的种虾价格一度达到120美元一对,给苗种企业造成巨大负担。只有将种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才能不受制于人。”
围绕解决种业“芯片”问题,我市通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构建了1760多个对虾家系,从中优选部分家系进行保种及养殖测试,选育经农业农村部审定的南美白对虾新品种6个,占全国审定该品种的50%。全市现有水产种苗场480家,攻克了66个常用的水产品种人工繁育技术并投入生产应用。
据统计,2022年水产总产量125.5万吨,同比增长3.66%;总产值274.4亿元,同比增长7.7%,连续20多年居全省首位。目前,全国每5只对虾中就有3只来自湛江。
留才用才 赋能发展
“四链融合”推动“产学研教”创新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湛江坚持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依托海洋创新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加强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构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加快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加快海洋产业高端优质项目的培育和集聚。
“我们通过抓引进、重培养、强服务,推动产才融合,切实做大人才‘增量’,激活人才‘存量’,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打造招才引智新载体方面,湛江创新举措层出叠见。
去年以来,林君院士工作站、林浩然院士工作站先后落户湛江。举办“院士湛江行”以及现代渔业论坛、中欧海洋生物科技论坛、海洋生物医药论坛、海工装备论坛等活动,邀请知名院士、专家进行报告和交流60多次,充分利用他们的智力资源,解决湛江海洋产业发展中的技术性问题。
今年2月,智慧渔业高端论坛在湛江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潘德炉、麦康森、林君、刘少军、陈松林等出席论坛。4月,中国水产学会水产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学术年会在湛江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刘少军、陈松林等参加年会。
在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方面,我市积极谋划设立海洋科技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项目与资本对接,重点支持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和孵化期科创企业。通过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股权投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海洋人才创新创业。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接下来,湛江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更加聚焦海洋产业人才的引进培育,在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落实年度任务等方面深入研究,力争形成“高精尖缺”人才集聚的良好效应。
同时,湛江将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力度,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研究实施推动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人才强市建设等一揽子配套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涉海高端人才、紧缺人才支持专项政策,形成“政策组合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与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化、协同化,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