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是第五个“国际鲎保育日”,当天下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指导,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市第二十一小学、赤坎区文旅体局、民主街道办、区文旅投资公司、湛江日报社、《小湛同学》等单位主办的“守鲎未来”主题宣传进社区活动在赤坎区大同路举行。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颉晓勇博士介绍:
鲎,亦称马蹄蟹,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是肢口纲现仅存的动物。鲎最早的化石记录可追溯至4 亿多年前的奥陶纪,在地球的出现早于恐龙,历经地球上无数次大的变动,其形态结构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故被称为“海洋活化石”。鲎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在科研、经济、生态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其中,鲎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血液上。鲎血呈浅蓝色,其蕴含着许多功能特殊的生化活性物质,目前在医学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以其血液为原材料制备鲎试剂。与其他内毒素检测方法相比,鲎试剂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重复性好的特点,被世界各国列入药典。202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共计671种药品和注射用水等必须采用鲎试剂法检验,是鲎试剂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领域。全球用于制备鲎试剂的生物资源主要来源于分布在中国东南沿岸的中华鲎和分布在美国西海岸的美洲鲎。
面对全球内毒素检测市场巨大需求,中华鲎重要性堪比国家战略生物资源。然而,当前中华鲎种群资源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前期单纯依赖捕捞野生自然鲎资源的传统模式已然走到了尽头,鲎保护生物学基础研究不足和公众认识薄弱成为当前中华鲎保护的掣肘难题。据资料记载,我国鲎资源曾经占世界上中华鲎总蕴藏量的95%以上,曾大量分布于东南沿海漫长岸线近岸海域中,最北达舟山群岛,最南分布于北部湾海域。与之形成惊人对比的则是近些年中我国鲎资源急剧减少已经到了濒临枯竭程度,2019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中华鲎为濒危物种,2021年2月鲎被正式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近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颉晓勇博士带领中华鲎保护科研团队开展了鲎人工繁育、资源调查、识别致危因素、鲎育幼生境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其中“南海北部近海鲎资源调查及北部湾潮间带中华鲎幼鲎潜在栖息地评估”最近发表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23年第5期,对南海北部近海海域成鲎及北部湾潮间带幼鲎资源进行调查, 探讨了鲎资源分布现状及种群规模, 并利用MaxEnt模型对北部湾中国沿岸中华鲎幼鲎潜在栖息地进行研究,以期为鲎栖息地保护和种群资源恢复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