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雷州市雷高镇大群村:

建设“美丽庭院” 培育“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2024-07-13 07:58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文/记者钟邦国 见习记者陈妍 特约通讯员黄余武 通讯员李广用 图/记者殷翊展

盛夏蝉鸣时节,走进雷州市雷高镇大群村,百亩水塘碧波荡漾,乡间小路干净整洁,一户户精致的农家小院为乡村添“绿”增“颜”,文化广场榕树错落有致,村民在绿荫下谈笑风生,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图景徐徐展开。

近年来,雷州市雷高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镇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发力点。依托“百千万工程”建设契机,大群村在返乡“头雁”的引领下,大力建设“美丽庭院”,积极盘活村庄集体资源,强化乡村治理,打造宜居环境,实现从“负债村”到“百万村”蝶变,逐步呈现环境美、产业兴、治理强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当前,该村正积极开展申报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工作。

村民吴培利夫妻俩坐在庭院绿荫下乘凉。

建设“美丽庭院”

和美乡村处处景

一方静谧天地,满溢温馨时光,花果飘香、窗明几净、家风绵长……

在大群村“美丽庭院”示范户吴培利的小院里,废弃轮胎与石材化身近500盆精心打造的艺术盆栽,错落有致,生机勃勃;竹竿搭建的长廊下,百香果藤交织,硕果累累;瓜果园内,柚子、四季龙眼、紫色释迦果等特色果实竞相成熟,蜂蝶纷至沓来。院外空地也被吴培利摆放上石桌椅,成村中一方休闲胜地,村民乘凉话家常,共赏满园春色,乐享自然之美。

“起初,我只是出于个人兴趣,做些手工活来打发时间。但看到我们村子变得越来越干净、越来越美丽,我就想着也要把自己的小院装扮得更加漂亮,为村庄增添一抹绿色、一份光彩。”吴培利笑着说。如今,78岁的他依然对庭院改造保持着热情与创造力。

乡村环境好不好、美不美,事关民生福祉。村集体增收带来村庄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致富激发群众共同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与主动性。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大群村实行“小积分大变化”房前屋后三包奖励机制。在全村6个片区实行网格化包片管理,每位干部联合一位保洁员,对群众门前屋后进行日常打分,开展月度评比,对每月评出的30户卫生文明户进行奖励,激发村民积极参与的内生动力,让村民自觉动起来,常态化维护人居环境整洁,实现“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着力推进“美丽庭院”创建工作,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美化绿化庭院,进一步深挖“一户一特色”,带动各示范户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底蕴、人文景观、乡村美景等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庭院”,助推乡村从“环境美”向“生活美”转变。

同时,结合农村“四小园”生态景观亮化工程,因地制宜改造房前屋后闲置空地,让村庄庭院内外绿化美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近年来,该村发动群众种植树木800多株,覆盖庭院、道路两侧及公共绿地,全村绿化青翠自然。

7月11日,记者在该村老党员朱学荣家中看到,庭院宽阔整洁,一角果树苍翠,走近仔细一看,树下竟没有一片落叶。“每天闲下来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庭院、打理树木。家人和邻居朋友看到庭院整洁,心情也会好起来。虽然年纪大了,但能为美丽村庄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我觉得很有意义。”朱学荣说。

盘活集体资源

“负债村”逆袭成“百万村”

“乡村要‘活’,就要摒弃‘等、靠、要’思想,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优先强化村集体‘造血’功能,探索出一条符合村情、集体受益、群众增收的发展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2021年,大群村党支部书记朱晋勃从广州回到大群村,将其在外打拼13年所积累的企业管理经验带回家乡,带领干群投身乡村振兴建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投身故乡后的朱晋勃最先考虑起解决群众的“饭碗”问题,利用闲置宅基地筑巢引凤,引回了党员乡贤创办起大群手套厂。

“有了产业,村民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这不仅能够吸引并留住更多人在家乡发展,许多村庄建设中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从而推动乡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持久振兴。”朱晋勃介绍说,当前,该工厂能为大群村及周边村庄留守妇女和剩余劳动力提供约500个用工岗位,旺季时每人每月工资6000多元,淡季2000多元,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虾塘出租租金由每年450元/亩增加至3600元/亩、坡地承包价格从每年400元/亩增加至1000元/亩、水稻田的收入从每年200元/亩增加至710元/亩……大群村积极激活全村5.5平方公里的土地潜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从负债30万元到年均收入112万元。

为有效盘活村内闲置“飞地”虾塘资源,在朱晋勃带领下,该村干部在接近两年的时间里,多次主动向雷高镇政府、驻镇工作队、南方电网和水利局等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寻求支持。通过加强多方合作与协调,不仅成功解决村内近180亩虾塘的通电和经营问题,也为周边村庄的虾塘带来了实际利益,有力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此后又通过公开投标方式出租虾塘,年租金达3600元/亩,比以往租金翻了近8倍。

为解决坡地权属分散、利用率较低的现状,大群村干群商讨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对换以及合作种植等方式,实现坡地整合成片、道路硬底化和通电通水,坡地利用价值和商业价值不断提高,大群村的坡地承包价格较以往翻了数番,村民收入也水涨船高。

在过去,大群村村民常因水田灌溉问题产生纠纷。“稻田灌溉、播种、收割均按照村党组织的统一部署进行集中连片操作,也宣传引导群众使用无人机杀虫施肥,避免水资源浪费、减少群众矛盾,也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实现科学高效种植,一对夫妻便能够轻松管理上百亩的水田。”朱晋勃说。

聚力守护“一老一小”

乡风文明绘就幸福底色

“‘一老’连着‘夕阳’,‘一小’连着‘朝阳’。村中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老人能否安度晚年,牵动着全村每个家庭的心弦,是村庄平稳发展的重要指标。”朱晋勃说,近年来,大群村吸收了村内经商企业家、创业能手、退休干部等组建了乡贤理事会,利用乡贤的资源力量推动村内各项工作的开展,助力“百千万工程”取得扎实成效。

在乡贤理事会的带动和倡议下,大群村筹资建设有老人活动中心、2个文化广场等文化场所,为村中留守老人和儿童提供了安全、宽敞的休闲娱乐环境。在老人活动中心内,配备了棋牌、电视、空调、厨房等生活娱乐设备。还特别设立了“长者饭堂”,每逢周三该饭堂都会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早餐,并借此机会对村中长者家庭情况以及身体状况进行摸查和排查,展开精准帮扶。据统计,平均每周就餐人数达350人次。牵头成立教育基金会,三年来投入30多万元用于减免幼儿园学费和优秀学子奖学奖教活动。目前,村中幼儿园学费实现全免就读。

下一步,大群村将采取多元化策略,积极引导乡贤返乡投资兴业,并着力培养后备村干部,以期通过“一群人”的共同努力,为乡村发展汇聚智慧、注入动力、激发活力。同时,致力于构建“一村多品”的发展格局,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以全面推动乡村的振兴发展。

编辑:张雅婷
值班主任:罗颖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山海相连 携手共富
  • 乘借全面深化改革东风 美丽港城迸发强劲活力
  • 港城天际线
  • 岭南师范学院湖光校区学生宿舍建设项目首栋宿舍楼封顶
  • 湛江3条高速公路建设进度条再刷新
  • 中科炼化一乙醇胺产品热销海外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