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湛江日报上刊登了一款“舌尖上的非遗”——湛品甄选与御唐府联合出品“醒狮大饼”。介绍文案称这是“中华糕饼技艺传承”“弘扬非遗醒狮文化”。
醒狮是湛江、广东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名片。看到“醒狮大饼”,笔者不禁想起早年网红美食“醒狮酥”:栩栩如生的“醒狮”在下锅之后,直接就被“炸活了”,连绒毛都看得一清二楚……两者初衷,都是为了将醒狮文化融入糕饼之中。可以说,吃的是美食,品的是传承。
非遗往往与现代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让其“见生活”,是激发非遗内在活力的重要课题。一方面,保护好、传承好才能利用好。只有在加强非遗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利用好的关键,在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非遗文化融入美食之中,是一个重要方向。
饮食是人类的共通“语言”,以饮食为媒,可以让初来乍到者切实感受陌生地域的“真性情”。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节奏逐渐加快,国内一些城市简单、粗放、雷同的小吃街和美食城已经很难激发市场活力和游客吸引力。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地方有针对性地打造“非遗美食IP”,带动一批网红探店和特色美食街区建设,让人们在追求舌尖体验的同时,探寻舌尖背后故事、感受当地特色文化。这次惊艳亮相的“醒狮大饼”,看起来更像是“非遗+美食+文创”的结合体。光看画报里那醒目的狮头,就已经故事感十足。尽管只是“预售中”,但透过这个“窗口”看“醒狮大饼”的故事,无疑已让期待值拉满。
非遗美食要“出圈”,尤其要重视年轻人。年轻人既是消费和传承非遗文化的主力军,更是非遗传承的目标群体,非遗传承要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才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有美食博主寻访料理人潜心学艺、还原匠心料理;有年轻“驴友”走进宽街窄巷、在马路边嗦一碗手工粉;有视频创作者致力为大众“探店”,介绍城镇街巷中名声响亮的“宝藏小店”……这些年轻人以实际行动证明,他们不仅“爱吃”“会吃”,还能“研究吃”。从这个角度上看,“非遗+美食”不仅能激发年轻人的好奇心,更指引他们的创新、创作思路。因此,我们在打造“非遗美食IP”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短视频平台作用,鼓励网友进行二次创作等,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湛江非遗、助力湛品出圈。
非遗美食“一键出圈”,非一人之力,也非一时之功,需要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商家等众多力量多方联动、久久为功。湛品甄选与御唐府联合出品,在推介一款应节美食的同时,更是在倾力宣传“湛品”这个地域品牌、推介这座滨海城市的美食文化。这种“造IP”的模式、手法,同样需要多方合力、继续探索,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