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赤坎区中华街道银发零工市场揭牌仪式暨银发专题招聘会活动举行,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打通老年群体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激发银发经济新动能。据悉,这是我市首家专门为“银发族”提供再就业服务的平台。
“银发族”再就业有需求、有空间
招聘会上,共有16家企业进场提供360个就业岗位,其中不少是家政、保洁、物业、制造业零工等岗位。
“我想找份家政保洁类工作,月收入3000元就满意了,关键是时间要灵活,因为我要接送小孩、做饭。”55岁的谢阿姨告诉记者,由于丈夫身体不好,儿子家庭负担大,她希望能在照顾家庭的同时,找到一份工作帮补家用。
“我退休后闲不住,做过厨师、卖过服装,今天过来看看有没有适合的工作。”57岁的余阿姨是某变电所退休职工,家庭条件还可以,她希望趁身体状况不错,多干几年工作。
“在养老院,低龄老人护工服务照料高龄老年人也比较常见,月收入有5-8千元。”某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经理表示,目前湛江家政、保洁用工需求较大。每天只做一顿饭的钟点工,月收入有2000元左右。家政岗位一般需要55岁以下的人员,保洁岗位可以放宽到60岁。
据了解,到2024年底,赤坎区中华街道50周岁以上人口 1.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 48%。其中,50至60岁的低龄老人达5700多人。
“我们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摸排中了解到,有不少退休老年人出于兴趣或者生活需要,有意愿重回‘职场’,但目前老年人再就业主要依赖熟人介绍,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中华街道办事处主任卢欢介绍,自从推行居家养老服务下基层后,基层站点里的“银发族”经常会咨询再就业相关问题。
老年群体再就业有需求,也有就业空间。当天的招聘会上,入场求职近1000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80人。
为帮助老年群体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在就业零工市场中的多样需求,中华街道联合赤坎区人社局打造了我市首家银发零工市场。
“家门口”就业服务圈托起“夕阳红”
老年人既是“银发经济”的消费者,更是生产者、创造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
当天揭牌运作的中华街道银发零工市场,承担着宣传就业政策、建立老年人才库、构建岗位匹配网、打造技能训练营等功能。发挥中华街道基层养老服务优势,联合政、群、社、企力量,为老年群体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信息发布、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一站式服务满足老年再就业人员快速上岗需求与企业用工需求。
“银发零工市场的落地,是政府对老年人再就业需求的积极回应,是对‘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推动,也是省级标准化零工市场建设项目‘湛江市赤坎区零工市场’的延伸。我们期望将银发经济和零工经济相融合,让更多老年人找到契合自身的工作岗位。”赤坎区人社局局长林文高表示,将大力创设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为老年人就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让他们在发挥余热的同时,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为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促进老专家、手艺人等更好发挥余热,目前,中华街道加强与人社部门对接,深入摸排辖区有专业特长、有就业意愿的退休人员就业意向、专业技能、家庭经济状况等,为退休律师、教师、医生、会计等群体精准匹配岗位。
释放银发人力资源,激活就业潜力,不仅能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还能撬动银发经济的内生动力,促进就业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接下来,赤坎区将着力构建银发经济技术技能人才库,加强涉老专业岗位收集,开展养老护理、健康照护、医疗服务等银发经济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探索创新就业发展新方向,拓展就业空间,帮助老年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助力“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