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家乡那一片片田地

2025-02-21 09:26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朱景

田地是庄稼生长之土地,承载着我们的家园,承载着我们的生活,承载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家乡田地不多,但分布很广,一片连着一片,一片有一片特定的名字,从南到东到北到西有龙斗坑、新港坑、石狗公、沙土、月娘石、公子、蚁仔坟、境庄洋、岭仔、潘宅寮后、后溪、墓栏、雾露洋、笋文、弯坵、下塘坑、通时、坎头坡、大石头、弄树乾、犁坑,不一而足。轻轻呼叫着她们的名字,仿佛走近那一片片田地,一种亲切之感便油然而生。

于今,有相当一部分村民,特别年轻一代虽“身在此山中”,却“不识庐山真面目”,简单认为给田地起个名字,只不过是为了好认好叫而已,是一种象声符号。殊不知,历经“明查暗访”,更是一种地方文化元素符号,她们一个个名字背后竟隐藏着一段段传奇的故事。

不妨先说说“雾露洋”。雾露洋位于家乡村前,有200多亩,时常雾气弥漫,一年四季晨早,野草、农作物的叶子上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因故叫做“雾露洋”。由于长期受雾气露水的滋润,这片田地常年潮湿,即使天大旱,家乡其他片田地农作物叶子被晒蔫,甚至枯萎,这里农作物还依然苍翠,长势很好。

那年,岭南师范学院历史系考察组与雷州市文化局领导莅临我家乡搜集有关民间石狗轶事,我陪同走访了村中的几位老人,从一位老者言谈中才了解到“石狗公”这片田地名字的由来,撩开了这片土地的神秘面纱。曾经,这片田地上矗立着一尊石狗雕像,一个成年人般高大,威武彪悍,乃家乡石狗群雕中的庞然大物。破四旧时,不知何人拆除了这尊石狗雕刻,石狗也不知去向,湮灭在苍茫的历史烟云之中。因为这片土地有石狗做标记,所以名曰“石狗公”。

又说“大石头”。这片田地土层不足一犁之深,并且挟裹着大量的黄皮小石子,许多大石头还裸露出地面,土地贫瘠,农作物不喜欢生长,十有八九年歉收。薄薄的土层下是重重叠叠的玄武岩,“大石头”着实名不虚选。这片土地的玄武岩石肉细腻、光滑、坚硬,又没有蜂窝,是建造房子的好石材。于是,村民就在这儿挖掘、打制石材,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石窟遍地都是,后来搞田园化建设才被填平,可遗址痕迹还清晰可见。家乡大多石房,石材都是从“大石头”采集的。村民安居条件的改善,住宅从简陋的土坯房到精美的石头房子的嬗变,“大石头”立了头等功劳。

“犁坑”属于狭长地带,状如一把犁,遂取此名。更为称妙的是,祖先又依据犁的构造和形状,把这片田地划分为三段,分别称之为“犁坑头”“犁坑肚”“犁坑尾”,开合自然,妙趣横生。

再者,“月娘石”,因其有一块形似半边月亮石头而得名;“下塘坑”,由于地处低洼,两边是高坡,宛若一口水塘,遂冠名;“坎头坡”,这片坡地呈二级地势,下面是低坡,上面是高坡,中间横着一道坎,名字由此产生;“龙斗坑”“新港坑”“境庄洋”“潘次寮后”等,因为这些田地毗邻其村,故而依村名命之,易懂易记易认。

还有,墓栏、通时、弄树乾、笋文、公子、蚁仔坟、弯坵等,只会直呼其名,不晓得其渊源,所谓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这些田地的名字,有待日后继续深入探究。

不难看出,田地命名大多都是依据地形地貌、文物物产、地方文化等对号入座,朗朗上口,不仅意象美,而且意境也美,神形兼备,折射出祖先丰富的想象力和过人的智慧。更可贵的是,从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祖先敬畏田地,亲近田地,珍爱田地的那一片初心和痴情。

五百多年前,祖先举家迁居故土,安家落户,生儿育女,开荒垦地,种田打粮。随着人口的增长,开拓的田地也越来越宽,一片又一片。田地多了,为了便于把它们区分开来,以免“张冠李戴”,祖先像给自己儿女取名字一样慎重认真,再三思量,反复推敲,一片田地取一个名字。个个名字名副其实,又响当当。乡亲每次呼唤着那一片片田地的名字,仿佛听到她们甜甜的回应,仿佛看到她们灿烂的笑容,满腔热忱地走过去,又一次幸福地与她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乡亲们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在这片片田地上挥洒汗水,辛勤精耕细作,种植水稻、番薯、花生、玉米、辣椒、甘蔗等,小心翼翼侍弄庄稼,视田地为心肝宝贝,亲切又亲密,疼爱又呵护。这一片片田地也不亏待“苦心人”,予他们丰厚的馈赠,给他们饭吃,给他们衣穿,给他们房住,养活了一代代家乡子民。一来二去,乡亲们与这一片片田地结下了至真至诚的深厚情缘。这一份情,这一份缘,流淌在他们血管里,镌刻在他们的骨子里,凝固在他们的心里,成为了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田地有了名字,给老百姓耕作带来了便利。集体化年代,每天生产队队长都要安排当天工种。天麻麻亮,队长大人就站在生产队队屋前,大声地喊:今早全体社员到月娘石割稻;今早全体社员到通时种豆(花生)……社员一听了然,知道了去向,不约而同地出工,浩浩荡荡地奔向目的地,又开始了新一天热火朝天的生产劳动。直到现在,承包田地的老板雇工干农活,只要说出田地名字,村民奔着名字而去,熟路熟土,不会因走错方向而误时误工,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这一片片田地的名字,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家乡人,度过了几多风风雨雨,迎来了多少个春华秋实,成了乡亲们一种工作指令,一种劳动生活,一种情感“尤物”。

母亲曾是生产队副队长,一辈子都与这片片田地打交道,与田地有着割不断的情结,倘若一天双脚不践踏着田地,双手不抚摸过田地,鼻子闻不到泥土的芬芳,身体感受不到田地的温度,心里就怪痒痒的,浑身不舒服。她常常告诫我:“我们是田地的儿女,田地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只要你爱惜田地,善待田地,人勤地不懒,田地不会欺骗你,它就使劲给你长庄稼,日子才会过得殷实。”母亲的话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上,使我对这一片片田地心生敬畏,多了几份挚爱,多了几份眷恋。

参加教育工作之后,一有空暇,我就走进田野,亲近那一片片田地,轻轻地呼唤着它们的名字。此时此刻,祖先那披荆斩棘开垦荒地的场景,乡亲们面朝大地背朝天艰辛劳作的情形,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令我感慨无比,泪水止不住地在眼眶里直打转转。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编辑:徐卫民
值班主任:莫松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湛江市3个社会工作观察站授牌成立
  • 我市首次对硇洲族大黄鱼本土化人工繁殖成功
  • 遂溪河头镇试种“海大4号”菠萝蜜
  • 多彩花色醉春光
  • 200名涉诈犯罪嫌疑人被押解回国
  • 我市推出擦亮“鲜美湛江”品牌近期行动计划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