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家,每个周末都会有一个主题活动,这个星期就是“互换身份”。我作为“小豆荚”,周六沉浸式体验小豆荚上课的一天,真正的“小豆荚”就当一天“妈妈”。这不体验不知道,一体验直接颠覆了我的自我认知!
太新鲜了
今天我是“小豆荚”
“起床,起床,‘小豆荚’!再不起床就迟到了!”“小豆荚”跑来我床边喊着。“宝贝,这还没到7点啊,大周末的你这么早起来干嘛!”我还没完全醒过来。“你忘记了吗?昨晚我们说好,这个周末我们要互换身份,今天开始你就是‘小豆荚’了。”“对哦,‘妈妈’,我再睡5分钟!”啪的一声,我倒头就睡着了……
但好不容易当一次“妈”的“小豆荚”板着脸,批评我:“上课迟到,就会被老师批评,搞不好还要叫家长!”吓得“小豆荚(我)”一哆嗦。
太烦人了
“大人”好唠叨
在“妈妈(豆)”的督促下,“小豆荚(我)”终于磨磨蹭蹭地挪到厕所开始洗漱。我正刷牙的时候,“妈妈(豆)”的唠叨就来了“刷干净一些,把定时器打开,刷够三分钟……”本来就顶着起床气的“小豆荚(我)”顿时一阵烦躁。
那一瞬间,我突然想到:我平时过多的提醒,是不是也让她像此刻的我一样变得心烦?
太困难了
我无法集中注意力上课
为了使体验更真切,我们严格按照课表时间行动,在网上找了各个科目的老师网课,“小豆荚(我)”上得可认真了。但在数学课做了一张试卷,居然才只有89分!
“小豆荚(我)”上午还能做到认真听课,到了下午却有点开小差了,注意力总是无法集中,老师的讲课声逐渐在耳边变得模糊……期间我还发现这文具盒可太好玩了:各种带捏捏乐的笔、各种形状的橡皮擦、卡通便利贴……
原来“45分钟全神贯注”这么难!
太扎心了
“母爱”竟然也会变“骚扰”
好不容易熬到下午放学,正当“小豆荚(我)”我准备结束学习下楼散散步时,“妈妈(豆)”提醒我“赶紧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开始今天的家庭学习!”我看了下之前给小豆荚安排的课后作业:数学口算,单词打卡,英语阅读,奥数拓展,语文听写等一共有5项!
写家庭作业时,这个临时“妈妈”特别体贴,时不时进房间:一会拿杯牛奶,一会拿盘水果,一会让我把字擦掉重新写,一会说我速度太慢,一会又教育我今天考试不理想。最后她还让我注意坐姿“把头抬高一点!近视又要加深了!”
原来,我在家辅导作业的样子一点也不可爱——无意中频繁干扰孩子,让她分心又烦躁。
体验感悟
留白比填满更珍贵
体验结束后,我和“小豆荚”认真地进行了沟通。经过商量,我们决定用“爱心小便笺”代替唠叨:
刷牙小提醒:细致刷牙3分钟,贴在镜子上。
把睡前事项列成清单:整理书包,备好校服水杯红领巾,备好运动鞋,省去每天重复性提醒。
根据当天的学习状态,由小豆荚自己机动灵活安排课后学习内容。
课后加入户外运动时间,通过运动放松学习一天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