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这天,天还未亮透,老陈已伫立在渡船驾驶舱里。海风裹挟着独特的咸涩气息,吹过他古铜色的脸庞。红树林隐匿于晨雾之中,若隐若现,几只早起的白鹭掠过水面,翅膀拍打出细碎的水花。这是最后一班渡船了,他想。
2025年3月20日,是载入徐闻县冬松岛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岛民世代翘首以盼的冬松岛大桥,终于建成通车;7300多名乡亲,将告别“靠渡船出行、看潮汐往返”的百年困境。他们的出岛时间,将从1小时缩短至10分钟。
老陈今年67岁,土生土长的海岛人,在冬松岛至和安码头的轮渡航线上,整整掌舵32个春秋。他曾载着岛民们的柴米油盐、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在1.5海里的碧波间来回穿梭。今天,他的心情五味杂陈:既为岛民们迎来大桥通车而高兴,又为自己即将告别多年的渡船生涯,而心生一丝怅惘。
7时正,是渡船首班启航时间。老陈像平时一样准时启动发动机,渡船缓缓驶离海岛码头。往常这个时候,船舱里总是挤满人,有挑着渔获的渔民,有背着书包的学生,还有赶着去镇上买菜的阿婆。可今天,只有零星几个乘客,他们脸上都带着笑意,谈论着即将通车的大桥,话语间满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渡船驶过平静的海面,远处隐隐传来喧闹声。老陈抬眼望去,只见大桥上彩旗飘扬,人头攒动。岛民们早早聚集在桥头,有的扶着年迈的父母,有的牵着年幼的孩子,有的甚至全家出动。那阵势,像是奔赴一场盛大的节日庆典。他们的笑声、欢呼声随着海风飘来,与渡船的引擎声交织在一起。
老陈望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心中百感交集。微凉的风掠过他的耳畔,仿佛带来过去的记忆——他想起那些风雨交加的日子。每逢台风肆虐,渡船停航,岛上的病人出不去,外面的医生进不来,只能靠电话远程指导用药。数年来,他驾驶渡船,凭着过硬的技术,顶着风浪,向岛外送出几百号急危重症病人,为岛民们撑起一条生命的航线。
记得一年深夜,岛上东塘村一位孕妇临盆。接到求助电话后,老陈心急如焚,他立刻启动应急快艇,摸黑将孕妇送往镇卫生院。快艇还未靠岸,婴儿的啼哭声音已经传来,脐带仍未剪断。幸好,医护人员早在岸边等候,迅速将母子送上救护车。那一刻,老陈既庆幸又心酸。他知道,交通不便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岛民的心头。如今,大桥建成通车了,这样的境况终于成为历史,岛民们的生命线不再受风浪的左右。
渡船缓缓靠岸,老陈娴熟地系好缆绳。不远处大桥上的喧闹声愈发清晰,码头上,几个老熟人正等着他。“老陈,最后一班啦?”有人喊道。老陈笑了笑,眼眶却有些发热。是啊,32年风雨兼程,这真的是最后一班了。从今天开始,那座横跨碧波的大桥将取代他的渡船,成为连接冬松岛与外界的新纽带。
上午11时30分,大桥正式通车。顿时,锣鼓喧天,醒狮起舞,礼炮怒放,汽笛齐鸣。蜂拥而来的岛民们扶老携幼,在桥上漫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位后生慢慢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祖母,指着桥的另一端说:“阿嬷,今后我带你去镇上看雷剧。”而老人激动地即时唱起雷歌“庆祝海岛桥开通,全岛欢腾胜过年……”深情而略带沙哑的歌声随风飘散,像是为这座大桥奏响第一支欢快的旋律。
老陈站在欢乐的人群中,望着这座承载着数代人梦想的大桥,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远远望去,大桥在阳光中熠熠生辉,像一条巨龙横卧天堑。红树林间,白鹭翩翩起舞,仿佛在为这座大桥的诞生献上祝福;桥上的彩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冬松岛的新生;海浪轻轻拍打着桥墩,发出轻轻低语,仿佛在为这一刻谱写一首希望的赞歌。
夕阳西下,海面上泛起金色的波光,映出大桥雄伟的轮廓。红树林披上晚霞的衣裳,白鹭归巢,在树梢间欢快地鸣叫。老陈用尽全身力气,把船锚狠狠抛向海中,稳稳停靠好渡船,而后依依不舍地离开码头。渡船退役了,但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将随着这座桥的建成,开启新的篇章。
冬松岛,又名单松岛,岛之名有一段美好的来历。传说很久以前,岛东有一棵松树又高又大,四季常青,渔民在海上驶船或捕鱼,都以这棵枝繁叶茂的松树为航标。松树在数次台风中坚强屹立,岛民有感于它的坚韧不拔,遂以松树命名海岛,并寄予美好期许。如今,大桥的建成,让这棵松树的坚韧精神化作了现实,为冬松岛带来了新的生机。这座4.8平方公里的海岛,如同镶嵌在碧蓝海面上的一颗翡翠,不仅承载着岛民世代相传的坚韧与期盼,更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冬松岛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对虾、乌贼、章鱼、青蟹、花蟹、鳝、螺贝等海产品。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捕捞业、浅海采海、养殖业为主,而这些产业,也将因大桥的通车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
早在大桥通车前,冬松村未雨绸缪,将发展目光投向文旅产业。2023年,村里已投入37万元,将闲置的敬老院改造为当地第一座民宿“渔家小院”。“渔家小院”静静地依偎在大桥旁边,既保留了海岛传统建筑的古朴韵味,又融入现代生活的舒适便捷。游客在这里可以感受潮起潮落,或者了解关于海岛的美丽故事;还可以踏浪观海,或者聆听红树林的科普知识,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大桥通车后,这座小院将成为更多游客探索冬松岛的起点,也为岛民们铺就一条通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夜幕降临,老陈缓步走上桥面,极目眺望这片熟悉的土地,感慨万千。桥上的灯光如星辰般闪烁,倒映在海面上,与远处的渔灯交相辉映。大桥之上,一辆辆汽车缓缓驶过,车灯划出一道道流动的光影,像是为这座大桥注入新的生命力。
海风轻拂而过,带着咸腥的气味。老陈站在桥边,向海岛的东面望去。他深吸一口气,恍惚间,又闻到空气中,那若有若无的松树清香。传说中的那棵松树,好像依然屹立在海岛的东边,默默地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此时此刻,老陈想起了他的儿子。如今大桥通车,交通便利,或许离乡打工的儿子,会回乡创业,并把外面的先进理念带回家乡。他也想到了岛上的年轻人,他们无需像自己一样守着渡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应走出海岛,学习知识,将来为家乡贡献力量。刹那间,老陈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仿佛看到了冬松岛的未来——一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新时代。
“老陈,以后有什么打算?”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回头一看,是老友阿强。
老陈没有立刻回答,只是笑了笑,目光注视着桥的尽头。夜色中,大桥的灯光如星点般洒向远方,与海浪的波光融为一体。他明白,这座桥将不仅改变冬松岛的面貌,也改变他和岛民们的生活。
阿强走到他身旁,两人并肩而立,静静地望着远方。此时,海水轻轻抚着岸边,发出柔和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海岛的百年故事。远处,一辆汽车的灯光渐渐消失在桥的另一端,留下一道淡淡的光痕。
老陈低下头,看了看自己粗糙的双手,那是多年掌舵留下的痕迹。他轻轻握了握拳,又松开,仿佛在告别什么,又仿佛在迎接什么。
“走吧,”阿强拍了拍他的肩膀,“天晚了。”
老陈点点头,转身与阿强一起,沿着桥面缓缓走去。他们的身影渐渐融入桥上的灯光,与远处的海天连成一片。
桥的尽头,灯光璀璨明亮,照亮了前方的路。他们没有回头,继续向前走,脚步坚定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