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霞山区新园街道银苑社区党支部创新探索“社区合伙人”多元共治模式,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整合社区周边商家、物业公司、企业公司、志愿服务团体等社会资源,致力于构建“同心同力同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据4月4日《湛江日报》)
在传统社区治理中,往往存在资源分散、服务效能低下的难题。社区有限的人力、物力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精细化的需求,导致一些民生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强。而银苑社区通过引入“社区合伙人”模式,将社区周边的商家、物业公司、企业、志愿服务团体等纳入治理体系,打破以往社区管理单打独斗的局面。这些“合伙人”的加入,不仅弥补社区资源的短板,还让居民享受到更加优质、个性化的服务。可以说,这种做法不仅整合社区内部资源,还激发外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良好局面。
具体来看,“社区合伙人”模式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资源整合上,更体现在服务的精准化和个性化上。银苑社区通过建立“社区合伙人工作室”,为合伙人提供全方位支持,确保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区治理。这种做法不仅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也让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温度。例如,社区制定详细的公益合伙人值班表,每周安排不同类型的商家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这种按需分配的服务模式,既避免资源浪费,又提高服务效率,能够真正实现供需对接的精准化。通过这种创新模式,银苑社区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服务更有温度、更有力度。
毫无疑问,“社区合伙人”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有益启示。首先,党建引领是关键。银苑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核心作用,既把握方向又搭建平台,确保各方力量有序参与。其次,需求导向是基础。只有深入了解居民实际需求,才能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再次,机制创新是保障。通过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才能确保各方持续参与、长期受益。最后,共建共享是目标。社区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居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银苑社区的“社区合伙人”模式证明,只有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创新治理方式,才能更有效应对新挑战。期待更多社区能够借鉴这一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