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二千年绵延不绝 三座山自然生息

谢鞋山生态森林初录

2025-04-27 15:00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文/图 李廷赋 (除署名外)

果园包围着的谢鞋山。记者 陈煜 摄

谢鞋山在廉江市区东郊六公里处,有我国内陆唯一的成片野生荔枝林。三座山连着,共有树林900亩,其中野生荔枝林500亩。树林密得不透光,远远望去,山如张开大口的狮子。山里许多野生现象,都可以作为研究亚热带森林的样本。当初,石城镇打算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开拓种养基地、建设旅游景点。旅游考察、项目开发、班子决策、业务宣传……各项工作紧张进行。

谢鞋山究竟有什么东西?笔者五进谢鞋山,接触基层领导、教师,还有专门摘黑榄、采山药的人,采访13个人,丢过三条摩托车钥匙(已经找回来)、迷了一次路、用了半箱汽油,才初步摸清谢鞋山的真实面目。

荔枝与一个隐士有关

一篇《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文艺性说明文,入选人教版的高一语文教材,作者是我国的老科普作家贾祖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赵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廉江的野生荔枝林在谢鞋山。

在谢鞋山,一个隐士留下一首让人喜欢的诗:

曾沐殊恩入翰林,翰林风月未关心。瀛洲影射孤鸿渺,鳌禁难拒野鹤临。烟雨壶蓑流舜泽,风花两味壮陶襟。茅檐高出千峰首,凡鸟归来没处寻。

那首诗在风景优美的谢鞋山写成,后来又被隐士埋在风景优美的谢鞋山。不知过了多少年,他的后代挖出来,刻在谢鞋村的祠堂里。

那个隐士是谢鞋村人的祖先,名叫杨钦。诗中表现出的淡泊、高洁、孤傲,都是他归隐时心境的写照。他20岁中秀才,明永乐十二年参加甲午科乡试,考取第二名举人。虽然后来三次上京会试不第,但他发奋博览群书,潜心研究,终于在永乐二十二年登甲辰科进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被提升为翰林院编修。但他目睹朝廷种种弊端,不想同流合污,又怀念年老双亲,就回乡过隐居生活。山野风光陶冶了他的性情,粗茶淡饭更让他怡悦。他也种菜养鸡,也钟情山水,他在谢鞋山建一书社,常约儒生讲经说义,读书作诗,设学堂教学生,至今山上还有他的踪迹。

谢鞋山有一块椅样的石头,被称为翰林石椅,据说那是当年杨钦看书的地方。别人坐上去,也会越来越聪明,考试也更有把握。村里后来出过四个秀才,都在那里得到过灵感。一些人斥之为“无聊”,但不少人在那里坐过,都说“感觉就是不一样”,“有难题在哪里一想就通”。

谢鞋山边有一村庄原名为茨根垌,后来改为谢鞋村。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图方便写成谢下村,但最终还是称为谢鞋村。人们对“鞋”念念不忘,原来与杨钦有关。

据说,当年杨钦辞官归隐时,皇帝曾赐他龙鞋一双,并叫人打开百宝箱让杨钦挑选一件宝物,杨钦只拿一袋荔枝种。想不到回到高州住宿时,被店主换了荔枝种,因此他再次上京朝见皇帝。所以,谢鞋村人不忘“鞋”其实是不忘“龙恩”。杨钦把荔枝种在山里,使那里的荔枝更加茂密。那片古森林有这段“光荣历史”,人们就更自觉地保护。

生态森林人人爱

据民间传说,以前这里的荔枝是全国最好的,汉高祖吃的荔枝多从这里摘取。唐朝杨贵妃喜欢吃这里的荔枝,那时古罗州兴盛与此无不有关。唐玄宗为了方便送荔枝,取悦杨美人,就给罗州府许多优惠政策。知府大人也经常坐着轿子来巡查,地方官更不敢怠慢,每年都派兵来守山。

现在的荔枝树大都有十米高,每个树墩都长着三五株,树婆婆娑娑占满每一个空间,阳光都很少漏下来。据当地人说,这些树大家都喜欢,甚至不少人觉得有点神,就很自觉地保护。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那些树很大,也很密,三四个人都抱不过来,踩着树杈能从山顶走到山脚。大跃进人们大炼钢铁,人们砍了古树。但炼钢运动一停止,村民就自觉封山育林。奇怪的是,一般荔枝树砍后不再发芽,谢鞋山的荔枝树却是砍一发三,并围成一个个圈,山里始终茂密。据说因为皇帝开了金口,那是火山枝,果红枝旺,所以越砍越多。

谢鞋村田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饥荒,但村里没有人逃荒,靠野果就捱了下来。因此,周围群众把这山看成恩山,不轻易动山里的东西,也不让别人乱砍。村里也有保护森林的措施,并安排有护林人。曾有一段时间,谢鞋人抓砍树的一抓一个准。原来山里有叫白布木的树,而其他地方都没有。

许多外地人都常来登山,搞些烧烤之类的节目,每逢节假日山里更热闹。附近学校也常组织学生去搞活动,让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知识。但不管谁,都注意保护环境。现在要开发旅游业,人们说,封山那不久就会很茂密。

千年长成百草园

山里野生植物多,藤缠树,藤缠藤,有的浑身长刺,有的叶子如刀片,一不小心就会把人弄出血。但这里很多植物有药用价值,谢鞋村就有十多人专采山草药。他们是为别人提供药材的,往往手抓一把,胳肢窝还夹一把,装满一挑才回去。一到圩日,就用三轮车慢慢地载出去。

远地有人来采,但采的多是“大路货”。村中的人清楚哪一带长哪一种药材,需要时才进去采,并能采到贵重的。采的都是什么药材?当地人随便可以给你介绍:一面有刺的是穿破石,两面有刺的是对面针,薯探入地下两米多的是野淮山;三南星能打疮,黄线藤可防小鸡感染;还有什么节节花、山鸡谷、走马峰、老虎利、过山龙、五加皮、大罗散、天冬、沉香……起码有一百多种。廉江的酒店有一种叫鸡矢藤的风味小吃,它的原材料就是这里的鸡矢藤。加工成小粉团后,用淡糖水调和,清凉、爽口,很受人欢迎。山上采下来的草药还有很多,廉城街头流行山草药茶,从下火凉血到感冒发痧都能治。     谢鞋山其实又是一个花果山。野荔枝三月开花,白与绿相间,蜜蜂马蜂满山,嘤嘤嗡嗡,好不热闹。野荔枝在六月前后成熟,果子比一般荔枝小些,酸甜不一。这时孩子多往山里钻,把一包包的野荔枝往家里运。

山里的果子当然不止荔枝,就是荔枝也并不只有六月才有。山里的磨荔子很甜,山外的就差多了。黄榄、黑榄、山蕉、杨桃、山竹、乌果(当地人叫芩蛹)都多,几乎一年四季不缺吃的,中秋前后附近不少人都去打黄榄。

荔枝林里也有太多的谜

这九百亩山是动物的天堂。山雀多在树上跳来跳去,它肥胖而胆小,一忽儿就不见了。白面水鸡常在傍晚叫,两三个此起彼伏,整个山都有吞水一样的响声。春秋两季还有候鸟,一群一群的,在山里住一夜就飞走,第二年这个时候又准时到来。此外,黄猄、果子狸都偶尔出现,但他们怕见人,踪迹很隐蔽。2000年9月,廉江电视台一个记者跟随领导去采访,撞上了马蜂窝。“哄”地飞出十几个小指大的蜂来,在身边跳舞,往他的大腿、屁股狠狠地“打针”。但他不敢动一下,更不敢跑,因为窝里还有许多蜂龇牙咧嘴,看见动静就会围上来。后来知道这些庞然大物无意侵犯,马蜂们才收兵回朝。这里还有一种蜂在树杈筑窝,叫牛角蜂。那是非常恐怖的家伙,牛被叮得疯跑几十米都甩不掉,人被叮了会发冷发烧。幸亏他碰到的不是这种“瘟神”,不然八辈子霉都倒尽了。

山里面究竟有多少动物,还没有统计过,但肯定不少。

人们来多次,竟然没有见到过那些竖起满身黑毛的大小毛虫,也没有全身发痒之类的感觉。没有花花绿绿的山蚊,也没有山蚂蟥。也许是种类繁多的药材杀死那些害虫,也许与气候有关。有人考证过,这里负离子含量比其他地方都高。人们感觉空气特别清新,说这是“天然氧吧”。虽然在山里也出汗,但没有渴感,跟外面的闷气形成鲜明对比。

荔枝林里也有太多的谜,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曾有几个孩子从树上掉下来,可都没有摔伤。其中一个掉在藤窝里,弹了几下,爬了半天才到地下。另一个则在中间被树枝挂着衣服,他一翻身往上爬,又摘荔枝去了。

荔枝林里没有坟堆!这里有数千年土葬风俗,有那么好的风景,难道就没有人进去看过风水?村中老人说,只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不知在哪个年代,有人在那里葬过一口地,三天后,谢鞋村鸡不啼、狗不叫,四周一片寂静。村民感到不对劲,派代表去干涉。于是,这口坟被迁走,以后再没有人在那里葬过。这个事例真假没法考证,净土就成了不解的谜。

翰林遗风处处有

在谢鞋山附近,除了杨钦留下的遗迹,村风还留有古代文人的气质。儒家的仁爱思想在村中扎了根,人们普遍有洁身自爱的习惯。爬山的人把摩托车放在路边就行,不会丢掉。

有一次进山,我们回去想走新路,可走不远就迷了路。问一群背书包的小孩子,他们纷纷指路,缺了牙的小嘴吱吱呀呀地说。我们开车走出不远,一个淋菜的妇女就大喊,那些孩子也哇哇大叫起来,笑着招手。于是开车回头,原来又走错路了。几个孩子主动带路,一直到大路口,才笑着往回跑。据了解,周围的学校、学生家长都也经常讲杨钦的故事,良好的风尚代代相传。

村里读书出来的多做了教师,并以文科居多,普遍对古典文学兴趣甚浓,对杨钦的诗更能倒背如流。村中老人即使是文盲,也普遍熟悉状元、榜眼、探花之类,熟悉许多宫廷趣事,话里很有一种自豪感。

他们待人热情,讲究礼节,翰林院编修的遗风依稀可见。


编辑:王闻闻
值班主任:莫松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人才“嘉年华” 万人齐赴会
  • 市“职工杯”十一人制足球比赛落幕 雷州工会队夺得冠军
  • 市直属机关工会联合会举办徒步活动暨摄影比赛
  • 广东首批“首席品牌官”获认证
  • 日加工能力约10万斤 !徐闻种植大户办起良姜加工厂
  • 登上战舰 触摸深蓝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