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钢湛江钢铁基地,有一种“巨无霸”车辆——身长18米、28个车轮,不分昼夜地拉着新鲜出炉的巨型钢卷穿梭。这是湛江市首批也是目前唯一一批框架车。这个“庞然大物”的发动机“生病”一次可不得了,维修费用至不少于10万元,而且工期还不短。
“不当被动的维修工,要做主动的技改人。”宝交物流公司维修作业区作业长陈美傲践行“工匠精神”,勇于创新成功技改降本增效,有力保障宝钢湛江钢铁公司运输效率和安全生产。
陈美傲在维修作业。
回流家乡二次就业
今年38岁的陈美傲是东海岛民安街道调军村村民,麻章技工学校毕业后他随大流到珠三角打工,辗转在佛山三个企业干过维修工、电工。弹指十年一挥间,他蓦然发现父母年纪渐大,孩子还很小,在两地来回奔波大塞车时感叹:“如果在家乡工作就好了。”
岁月不负有心人。湛江钢铁及其配套企业“招兵买马”,陈美傲连夜坐车回来报名应聘。上班第一天,首批框架车和他同时进厂。他摸着新到的框架车,如孩子得了“大玩具”般兴奋。“我以前维修小车,从没见过那么大的车,非常好奇很想钻研它。”培训期间,他总是缠着老师问个不停。
创新改造降本增效
然而入职后,陈美傲就遇上“拦路虎”。一辆框架车突发“重疾”。他和同事上前检查发现发动机坏了,大家赶紧维修。还没修好,紧接着又一台框架车的发动机“罢工”了。维修或置换一个发动机需要花费10万元以上。当年,几台框架车发动机的维修费用共花掉50多万元。
减少机器损坏,才能从源头上降本。陈美傲和领导、同事研究分析,深入排查发现是传动轴分动箱打坏了发动机。“换发动机的费用那么高,能不能对传动轴分动箱进行技术改造呢?”陈美傲突发奇想。
付出行动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陈美傲带领同事们并肩作战一路摸索反复试验,用了15天啃下了“硬骨头”,成功对传动轴分动箱完成技术改造。技改后再也没出现过类似问题,成本瞬间降低,效益和安全性增加了。
初尝甜头的陈美傲一发不可收拾,很快又对另一项损耗大的项目举起“技改”的“手术刀”。
从维修工到技改人
“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紧密相连,我们不能做等车辆坏了再去修的维修工,要主动出击做‘技改人’,未雨绸缪从源头上维保才能降本增效。”陈美傲发现控制框架车升降的角位移传感器因使用频繁,用上半年就坏,一台车要装四个角位移传感器,长期下来费用不菲。
于是,陈美傲动了心思,希望通过技改换上低价的替代品。他画出图纸,根据实际设定参数再送去定制。“新产品拿回来测试时很紧张,万一产品出问题就会把价值2万块的专用测试电脑烧坏。”他用电脑来回反复测试成功后,再把角位移传感器安装到车上,虽然能正常使用但却很容易掉。
原来,定制的产品只能做到参数和原装的一致,但做不到外形一样,外形大小不一难以固定。陈美傲马上着手技改,调整安装位置并在上面加装一个外壳固定,并逐步从一台车、两台车推广到全部框架车。
“这款国产定制的角位移传感器每个250元,原装的每个要5000元。公司有21台框架车,一年下来就可省下15万余元。”陈美傲笑着说。
两项技改就让框架车维修成本每年骤降65万元,保障了钢卷安全快速地运输出去。陈美傲被湛江钢铁物流部评为“降本之星”,被宝交物流公司评为“维修高超之星”,当选湛江经开区“十大工匠”、湛江市劳动模范。